甘肃日报
2017年11月10日
第10版:百 花

想那个地方

    叶海

    《想那个地方》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从没有一首歌,能让我如此与之共鸣。我反复地听,每当旋律在耳边响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在眼前徐徐展开,久久挥之不去:想那个地方,青翠的山冈,山花在开放,清泉在流淌;想那个地方,炊烟绕夕阳,茶的摇篮,云的故乡;山寨里的小阿妹,轻轻地歌唱……

    9月底金秋时节的一次云南普洱之行,使那个地方,成了我魂牵梦萦,一个此生注定忘不掉的地方。

    普洱的茶 回味悠长

    行走在普洱,处处弥漫着茶的气息和芳香,吃饭在帕岩冷古茶庄园,每道菜品中都有茶的影子;入住在阿百腊休闲山庄,夜晚围炉而坐,红红的炭火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热情的主人先是在火上烤茶,再为我们泡上一壶酽茶慢慢啜品。

    “千年古茶山,茶马古道上,回荡着阵阵马帮的铃响,悠悠月光下,澜沧江边上,阿妈口弦声声,诉说岁月的沧桑……”

    那天清晨,我们乘坐的面包车在薄薄轻雾中环绕山梁,前往景迈山古茶林,触目所及,是漫山遍野的茶树,满目青翠,望不到边际,又正被蒙蒙的雨洗着,被清晨的雾笼罩着,湿淋淋的在山洼里流淌开来。

    在澜沧景迈,森林、茶林与村落没有明确的界线。人们就生活在茶林里,古老的茶树与参天大树交错丛生,家家有树,户户种茶,茶与树为邻,人与茶相伴,历经岁月洗礼。随处可见的鲜花怒放在寨子里,不时听到鸟儿在枝头鸣唱。这里海拔约1400米左右,又在北回归线一侧,据说是出产高品质茶叶的最佳海拔高度和最佳区域。

    站在景迈山古茶园的茶树下,在细雨蒙蒙中摘一朵浅黄色的小茶花轻嗅,一股淡雅的清香直沁人心脾。南康是景迈山古茶林村民诚信合作联盟的盟主,他向我们介绍说:古茶林迄今已有1828年历史。整个古茶园占地面积2.8万亩,茶树采摘面积1.2万亩,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

    这些古茶树生长在万木丛林中,靠自然肥力生长,靠天然林生态调控功能驱虫,无任何污染,品质优良,是纯天然的绿色产品。

    景迈山的古茶林,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帕岩冷是布朗族千余年前率领部属在芒景一带定居的首领,他临终前曾嘱咐部民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终有会用完之时,留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时,留下这茶园和茶树给你们,可保布朗人后代有吃有穿。”

    历经上千年的栽培演化,种茶、喝茶已成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习俗。在他们看来,喝茶,可解渴,可醒酒,可去疲劳,可促进新陈代谢,抗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还可美容,可健身,可消食,可减肥……而在我看来,喝茶还可交友,可养心,可怡神,可修行,它的香高、性烈、味厚、气足与景迈人的善良、温厚、淡定、从容共同融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使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人,不知不觉地被熏染、被感动,从此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大山与古寨、古茶与农舍、森林与茶人,爱上了与喝茶为伴的生活。

    普洱的歌 沉醉心底

    如果要问普洱之行什么印象最深刻,我会说,除了歌舞,还是歌舞。不论是布朗族、拉祜族、佤族、傣族还是哈尼族、景颇族。那句“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的说法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几天的行程,一直被歌声所包围,他们吃饭敬酒时唱,喝茶聊天时唱,迎宾时唱,送客时唱,干活时唱,哄宝宝入睡时也唱,每个人都是词作者、曲作者、歌手,不用排练,随口就来。

    那天,我们一行前往西盟县民族中学参观,刚下车,一群佤族少男少女端着酒壶,手捧自酿的谷子酒,边走边唱,迎了上来,清澈的阳光在他们身后洒下一道道光芒,来宾们一下子被感染了。

    根据传说,佤族是一个从崖洞里走出来的古老民族,没有文字,靠“结绳记事刻木记数”来传递信息或记载事件,佤族民间文化、风俗习惯靠口耳相传,而从上世纪60年代起,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就唱遍大江南北,使外界认识了生活在大山中的阿佤人。

    女孩子和男孩子们身着红黑相间艳丽的民族服装,目光清澈纯净,神情专注,认真倾听着老非遗传承人讲解着他们民族的乐器、生产生活用具、历史和文化习惯,跟随着老艺人演奏民族乐器。也许,在他们稚嫩的心里还不太明白自己承载着学习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重任的意义,但每个人都是那么认真,像在做着一件神圣重大的事情。

    校园操场上,散发着青春朝气的男孩女孩们吹着芦笙独笛,敲着木鼓,弹着吉他,且歌且舞,佤族木鼓粗犷纯朴,热情奔放,震撼人心,气势恢宏,原生态歌舞旋律优美,深情动人,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被深深地感染、感动,心儿随着鼓点的节拍起舞。我为这些孩子们点赞,也为那些代表着佤族民族性格、精神象征和生命图腾的木鼓、乐器和音乐,经老师们收集整理,系统教学,得以传承和保护下来而感到庆幸。

    一个寨子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全村80%的村民都会弹奏吉他。最老的有70老妪,最小的还是三四岁的幼童,他们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甚至连乐谱都不认识,但却凭着对世代传承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创作演唱着一首首属于自己的歌舞: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合声演唱……

    这里就是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的老达保村。歌唱和舞蹈已经成了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深深融入他们的血液当中,哪怕物质生活依然贫乏,也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内心的充实和快乐。在村前的广场上,村民们自发成立的演艺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进行着一场热情的表演,分不清台上台下,满眼都是观众,满眼又都是演员,从服装、道具到化妆、乐器都很专业,《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真心爱你》,唱的都是村民们自创的拉祜民歌,据说他们创作的歌曲已有300多首。

    在寨子里漫步,金灿灿的苞米铺了一地,绿色的葫芦吊在枝头,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青石板路上踱步,还有芦笙坊、青竹坊、陀螺坊、艺织坊、农耕坊、根雕坊、茶吟坊、春香坊供游人体验。优秀的原生态歌舞节目和拉祜族独特的风情在这里进行了巧妙的结合,拉祜族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这里的村民们还自发组建了“老达保雅厄艺术团”“达保五兄弟”组合,“达保姐妹”组合,背着吉他,走出家门,到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等地演出。他们走上了中央电视台,走进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参加了央视《星光大道》《民歌·中国》《我要上春晚》等栏目录制,到全国各地展示拉祜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果说佤族和拉祜族的歌舞粗犷纯朴,热情奔放,那么孟连傣族的宣抚古乐舞音乐则是祥和端庄,优雅含蓄。

    娜允古镇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傣族古城。来到古城,首先感受到的是它浓郁的傣族文化氛围。古老的土司建筑、佛塔,有严格等级划分的民居,构成了娜允古城的外貌特征,随处可见的历史、宗教、节日、民俗、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纺织、刺绣等场景,构成了古城浓郁的傣族文化氛围。

    我们观看了孟连宣抚古乐队的表演,身着各色传统傣式服装的演员演奏着以傣族民间音乐、孟连各地区的音乐素材为主要来源的古老乐曲《索·纳窝罕》《帕萨歪》《所诗》《甩嘎伦》《偏卢习》《谢列卯》《蚌丙》《米罕毗唯》。悠然的乐曲中,身着艳丽筒裙的姑娘们翩翩起舞,跳起傣家独特的蜡条舞、长甲舞、孔雀舞,由玎(也称“省”)、多罗(拉琴)、嘎拉琴(钢片琴)、钹等乐器演奏的曲子规整、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动听,器乐和歌舞配合协调自然,令人沉醉。所奏曲目不仅体现着殷荐祖考、协和天地、歌功颂德、礼仪教化的功能,也表达了傣家人吉祥、安乐与友爱,渴望和平、质朴醇厚、自律仁爱的民族文化理念。

    要分别了,村民们深情地唱起了拉祜族民歌《实在舍不得》:我会唱的调子,像山林一样多,就是没有离别的歌;我想说的话,像茶叶满山坡,就是不把离别说。最怕么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舍不得哟舍不得,我实在舍不得。你没看的风景,像山花一样多,还有多少思念的河,你留下的情,像火塘燃烧着,还有好多酒没喝,最怕么就是要分开,要多难过有多难过,舍不得哟舍不得,我实在舍不得……

    想那个地方,想那里的万亩古茶林和无边云海,想那动听的酒歌和浓浓的茶香,想那清澈的眼眸和曼妙的舞姿,想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还有纯朴的民风和善良。(文中图片:叶海摄)

2017-11-10 1 1 甘肃日报 c22231.html 1 想那个地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