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
2017年11月06日
第10版:甘肃 综合新闻

建设诗情画意美丽家园

——陇南市以改革创新促脱贫求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记者周者军

    秋日的陇南,青瓦白墙的村庄,郁郁葱葱的山林,清澈见底的溪流,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近年来,陇南市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扶贫攻坚、旅游产业开发、文明长廊建设等相结合,建成了2100个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诗意村庄,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不仅改善了山区群众的居住条件,还增加了农民收入,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

    精心规划设计,偏远村庄变成大山深处亮丽风景

    位于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的严家坝村,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户户门前花草点缀、核桃树遮阴,一群群鸭子在村前的溪水中嬉戏,慕名而来的游客无不陶醉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谁能想到,过去的严家坝村,曾道路泥泞、房屋破旧、垃圾遍地?

    村民李如堂告诉记者,为把严家坝这个贫困村建设好,县里邀请了园林部门的专家,对全村的房屋风貌、休闲广场、村庄绿化等建设项目进行了高标准的规划设计。房屋建设沿袭了康县南部山区传统的民居风格,达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田园、人与乡土文化的完美融合。

    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于让广大农村逐步走上生态特色鲜明、村容村貌整洁、增收渠道畅通、乡村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道路。

    在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中,陇南市坚持注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尊重民俗民风、生活习惯,按照简易、一般、深度3个档次编制村庄规划。各县区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城镇郊区、公路沿线、旅游景区、高半山区等不同的区位和地域特色,确定每个村庄不同的建筑风格。

    同时,把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文明长廊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示范点创建等结合起来,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和地域特色,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尽可能在原有形态上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陇南市整合交通、水利、电力、卫生、文化等项目资金,在农村集中实施了“四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工程;把道路、庭院、房屋等基础设施纳入规划,大力实施乡村绿化、房屋亮化、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工程,并为村庄配套文化广场、医疗卫生室、农家超市、村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改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经过几年建设,如今,陇南的美丽乡村形成了生态旅游、古村保护、白马风情、异地搬迁等不同类型,打造了康县花桥、宕昌鹿仁、文县草河坝、两当棉老、徽县青泥等省级示范村58个。

    探索创新发展模式,让山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陇南市把助农增收贯穿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互联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中秋时节,走进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古朴典雅的农家小院散落在山脚下,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溪流上,古色古香的吊桥迎接着过往游客,而村里那棵1300多年的菩提树,尤受游客青睐。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每天来村里的游客都超过千人,近20个农家乐几乎天天爆满。村里劳力纷纷上阵,或当服务员,或卖小吃、土特产,或表演羊皮扇鼓舞、毛山歌、霸王鞭等特色节目。”说起乡村旅游带来的变化,正在厨房里忙碌的许德花很是激动。

    在徽县嘉陵镇田河村,村民依托村里153棵千年古银杏树,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走进“古树山庄”农家乐,银杏树金黄的叶子几乎遮住了整个院落。在这里,游客赏银杏叶、品银杏茶,领略诗意的农家生活。

    主人杨世强告诉记者,这些年,县里把村子当景点来建设,村子如画一般美丽。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游客蜂拥而至。

    和花桥村、田河村一样,如今,陇南越来越多的村庄,把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林果作为增加群众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脱贫步伐的突破口,打造了生态、产业、文化、养生、休闲等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示范村,让山区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据了解,近3年来,全市美丽乡村接待游客1389.5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4.85亿元。目前,陇南以核桃、花椒、油橄榄、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已达到1110万亩,2016年实现产值157亿元。

    文明新风进农家,用文化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

    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陇南市注重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合到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中,培育有时代特点、本地特色的农耕文化。

    陇南市为每个村量身定做了文化建设方案,支持提升文体活动点、文化展示工程、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等文化基础项目,发展广场文化、乡土文化、节庆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全市建成的2100个美丽乡村,均设立了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活动场所,不少村庄还建起了村史馆,这些场所,既改善了农村面貌,又为群众了解村史、学习充电、休闲娱乐、健身锻炼开辟了空间。

    为营造文化氛围,陇南市扎实开展文明长廊建设工作,在各个村庄的院墙上,以生态文化、廉政文化、孝文化、党建文化、和谐文化、平安文化为主题,高标准制作文化墙。

    成县纸坊镇纸坊村的文化广场上,一群村民正跟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村里的文化广场建好以后,每天吃过晚饭,我们就聚在一起跳舞,生活更充实了。”农家妇女刘子花的话,反映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为使后人铭记历史,留住乡愁,纸坊村收集了村里300多个“老物件”,建成了“乡村记忆馆”,不仅留住了纸坊村的历史,还增强了群众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为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陇南市还大力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党员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创建活动,形成了良好的乡风民风和融洽和谐的农村新风尚,使美丽乡村不仅“面子”美,“里子”也更具内涵。

    如今的陇南农村,环境美了,基础设施完善了,农民的钱袋子鼓了,幸福指数高了……

2017-11-06 ——陇南市以改革创新促脱贫求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1 1 甘肃日报 c20629.html 1 建设诗情画意美丽家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