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报
2019年06月06日
第05版:春雨

散文

端午感怀

师正伟

端午节,从两千多年的岁月之河上款款而来,满腔热情地行走在华夏文明的历史大道上,凭借独具魅力的人文内涵,以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饱满了炎黄子孙的生命,丰盈了华夏儿女的人生。

端午是一种人文情结。悠悠然划一条龙舟,水灵灵采一束艾蒿;沉甸甸包一颗粽子,乐陶陶佩一枚香囊,无论长江两岸的锣鼓声,还是黄土高原的秧歌声,这些从楚乡遗韵里沿袭下来的古风民俗,每逢端午就触动了华夏儿女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思念与祈祷弥漫心田,期盼与祝福风靡神州。这种经久不衰的传承里,这份无法割舍的情愫里,展现着“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的景致,烙印着“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民俗,回放着“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的竞渡,寄托着“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的哀思,更多的则是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结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端午是一种古风遗韵。无论平凡的艾蒿还是普通的菖蒲,平时都以草木的样子,默默无闻的生长在村野乡间,端午这一天却被赋予了神圣而伟大的使命,人们用庄严、虔诚的姿势,把它们挂在门首,悬于堂中,夹于耳侧,插在辫稍,象征一把把锋利的长剑,不仅能驱蚊灭蝇,还斩杀妖孽鬼怪,那一片片晃动的蒲叶,犹如一张张避邪祛秽的灵符,刀匕蠲百疾,驱邪又震鬼,倾心守护着一家人的安康。

端午是一种美好祝福。香囊是祝福的象征,荷包是友谊的见证。一枚香囊,凝结一份美好的情,把关爱与祝福送给亲人;一个荷包,代表一颗忠贞的心,把友谊与吉祥赠给朋友;一条丝线,象征一个护身的符,把平安与健康留给孩子。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代表端午的具象符号,香包上的一景一物,都浓缩着一个美妙的传说;一花一草,都寓意着一缕美好的情思;一山一水,都折射着生活的真谛,跳荡着大自然七彩斑斓的阳光,真实地反映出了黄土地上的万种风情,多彩生活。

端午是一份恒久的传承与回望。一条古香古色的龙舟承载着端午的传奇,竞渡的号子传递着昂扬的斗志,把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鲜明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枚五彩缤纷的香包散发着民俗的韵味,把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时代生活演绎得活灵活现,彰显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香甜可口的粽子里包裹着浓郁的爱心和思念,把一个士大夫的故事一次一次地还原、擦亮,传唱成历久弥新的诗篇。

端午是一部气势恢弘的诗情话剧。千年端午节,文脉流古今。一组《九歌》充满浪漫的气息,一部《离骚》打开幻想的翅膀,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荡人的心神,震撼人的灵魂。屈原用生命写成的不朽诗篇,伴随锣鼓的铿锵,粽叶的清香,荷包的芳香,在端午交融交汇成一个荡气回肠的艺术绝唱,使锦绣中华的璀璨诗篇,源远流长。

端午代表一种生命的尊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2300多年前,楚人没有料到,一个肉体的下沉却浮起一种博大的精神,令天地动容,让风云变色。光阴荏苒,岁月如梭。2300多年后,今人不得不感慨,一个高洁的灵魂,一个不朽的生命,用他高尚的人格节操,永远的家国情怀,执著的求索精神,凝结成一种牢不可破的民族英雄魂,永远雕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让自强与自立同在,伟大与永生共存!

端午是一种节日习俗,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今天,这一传统节日已深深的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孕育成一种无法泯灭的情结,博大而精深,悠远而绵长。

2019-06-06 散文 3 3 甘肃农民报 c129989.html 1 端午感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