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报
2019年06月06日
第02版:乡村振兴·生态

西峰 “炕头经济”蝶变文化产业

(上接一版)近年来,西峰区以民间艺术产品为主导,动员能人大户强强联手,成立龙头公司,壮大生产实力,逐步形成了一村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显胜乡的灯系列,温泉镇的绌绌系列,后官寨镇、彭原镇的挂件系列、南北办的装饰系列、董志镇的民用系列、什社乡的剪纸等已成为各自的品牌产品。

与此同时,西峰区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区内文化贸易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西交会、兰洽会、文博会及境内外各类艺术博览会、交易会、艺术节等展会和文化活动,拓宽营销渠道,积极宣传推介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产品。

截至2018年底,西峰区在国内外设立营销窗口6家,年销售产品6万多件,销售额600多万元;在国内外设立订货窗口14家,年销售产品30.8万件,销售额1074万元;网上开设营销窗口7家,年销售产品4.2万件,销售额270万元。

小香包的“大”梦想

又是一年一度端午节,西峰大街小巷,琳琅满目的香包吸引行人驻足观赏。在庆阳绣韵文化传播公司,赵丽珺正在整理着各类香包产品。

赵丽珺是后官寨镇赵咀村人,今年她做的绣品中,除了传统香包和各类小饰品外,还有创新绣制的牡丹胸链、福娃手机套等。既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又独具一格的神韵。

为了使香包民俗产品真正飘香海内外,更具市场竞争力,西峰区持续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增强文化产业活力。侧重开发具有生活价值的实用香包,让中看的变成中用的,观赏品变成日用品,集中体现文化香包、民俗香包、科技香包、实用香包等设计理念,提升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

同时,西峰区针对香包民俗产业缺乏从事民间民俗文化研究人才、新产品研发创意人才、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等短板,积极与当地职业院校合作,培养爱岗敬业、学有专长的民俗文化研究人才、创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保证民俗文化产业资源得以传承和发展。

截至目前,通过“能人带动模式”,靠民间艺术大师和陇原巧手带动周边妇女组织生产,目前全区有民间艺术家123名,工艺美术大师达到137名。

2019-06-06 3 3 甘肃农民报 c129977.html 1 西峰 “炕头经济”蝶变文化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