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报
2018年10月09日
第01版:要闻

借力“东风”巧致富

    本报通讯员 马海霞 谢炜

    岷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形成了不同于周边地区的民俗文化。近年来,岷县结合实际,以民俗产业培训、民俗产品开发培育为突破口,在产业扶贫上做出了积极探索,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受益。

    产品创新让老工艺有了新出路

    在岷县,制陶工艺为十里镇张家坪村独有手艺,祖辈相传,近几年却因市场空间小、产品价值低,很多从业者选择了转业。

    今年,33岁的张家坪村村民李力强虽然已经是制陶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同样也被上述问题困扰着。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力强在手机上浏览网页时看见三星堆面具,心灵手巧的他便用陶土仿制了一个放在家里作为摆设。不久,来访的客户看见后爱不释手,当即掏出了500块钱买走了产品,这一幕为李力强打开了灵感的大门。

    从此,从仿三星堆面具到马家窑陶罐,从陶制香炉到拇指大的脊兽,李力强不断进行工艺和产品的创新,实现了生活用品到艺术品的突破。“原来一个卖20块钱的产品,如今增值到200块钱以上。”李力强说。

    而今,原本生活维艰的李力强已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说起未来,他满怀信心,打算成立手工艺协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抱团发展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清水镇清水村是一个有着上百年铜铝铸造历史的“铜匠村”,全村225户700人参与翻砂铜铝铸造,年产值达到6000万元以上。守着这样一个“金饭碗”,却让清水镇党委书记杨凤鸣犯了难,铜铝铸造手艺靠祖辈相传,销售以家庭作坊为主,没有市场品牌,普通贫困户参与度低,带动发展更成了“水中望月”。

    “多数铜铝铸造从业者往往只擅长埋头做事,缺乏市场开拓、产品宣传的意识和能力,手中的产品无法变现,制约了产品开发,更不要说带动贫困户了。”杨凤鸣说,“打开思路和眼界,提升其市场运作能力,帮助其搭建平台,拓展市场,意义重大。”        (下转三版)

2018-10-09 3 3 甘肃农民报 c88721.html 1 借力“东风”巧致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