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报
2018年07月12日
第02版:脱贫攻坚

后寺村:搬出偏远的大山 迁来火红的日子

    本报记者 郭彦英

    提起秦州区齐寿镇后寺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后寺村是一个藏在大山里的贫困村庄。然而,如今的秦州区齐寿镇后寺,通过搬迁,生活变了大样。

    以前的后寺村是齐寿镇最偏远的行政村,全村6个小组散布在直径为8公里的区域内,且大多为林区。用乡镇干部的话来说就是:“5个自然村,有4个坐落在四座山的山头,还有一个孙家河则是在大山沟底,连手机信号都没有。”“之前就是家家户户喂四五头牛,除了放牛就是种地,庄稼又是广种薄收,一年到头也就靠出栏的一两头牛才能有点收入。现在搬到新农村,让全村人的生活条件前进了几十年”。后寺村村主任都应龙说。

    都应龙介绍说,因为以前的村子分布在山里,如果要去每个自然村办公事,全跑一遍的话一周时间都回不了家。“说出来也不怕你们笑话,在老庄住的时候要进城必须得穿两双鞋,泥路土路上穿的是雨鞋或旧鞋,步行一个多小时走到公路沿线以后,把雨鞋或旧鞋藏在路边的树底下,再换上干净的鞋子坐车进城,回来时下车以后再换旧鞋走回家。现在新村这边全是水泥路,两脚再沾不上一滴泥,时髦些的妇女穿着裙子走出去,谁能想到她们是后寺村人。”而说起娶媳妇这事,也曾一度让都应龙很头疼。“就因为条件太差路太远,前几年村里三十岁左右的光棍汉越来越多,有些年轻人即使在外打工处个对象,只要领回家一次,基本就没戏了。搬到新农村两年来村里喜事连连,条件好了敢往来领,领来也能留得住人。”

    因为自然村分布太远,以前仅一个后寺村就有三所学校,分别在孙家河、张家牙火、李家安子,后来由于生源减少,三所学校合成一所,自然村的孩子上学普遍要走4公里路,所以孩子们上学就得起早摸黑地赶路,中午不能回家只能吃自家带的干馍馍,条件相当艰苦。如今搬到新农村以后,一部分孩子进入皂角镇兴隆小学就读,回家只需要几分钟,也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将孩子转入了城区学校。

    后寺村异地搬迁项目是于2014年开始选址建设的,目前共搬迁安置103户522人,硬化通村道路及村内巷道3.1公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3户,安装太阳能路灯42盏。2016年采用超低温泵机组太阳能供暖技术供暖,到2017年底完成了95%搬迁群众的太空能供暖安装工程,如今基本实现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

    走出村阵地时,胡子花白的张大爷正在文化广场晒太阳,他笑呵呵地跟记者说:“我活到这么个岁数,从来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现在真的是好,啥都好!”

2018-07-12 3 3 甘肃农民报 c74496.html 1 后寺村:搬出偏远的大山 迁来火红的日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