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报
2018年06月28日
第02版:脱贫攻坚

三年决战奔小康
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专题报道

聚焦产业扶贫 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6月24日,参加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的代表,在庆阳市环县万只基础母羊繁育养殖场观摩扶贫产业。 本报特约记者 陈建宗

    本报记者 郭胜军 通讯员 耿洋洋

    话经验、谈发展、说变化、提建议......为总结交流我省产业扶贫的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6月24日至25日,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在庆阳召开。在为期两天的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上,除了满满当当的现场观摩外,设在庆阳宾馆的会议主会场及省政府综合楼会议厅、13个市州、75个贫困县的视频分会场,共同见证了此次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盛况。

    记者从省农牧厅获悉,此次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上,聚齐了包括永登县、会宁县、古浪县、张家川县、和政县等在内的58个贫困县,还有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中天羊业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康美现代农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14家农业龙头企业及西和县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参加现场会。与会代表先后赴环县、宁县、庆城县实地观摩扶贫产业发展。同时,来自庆阳市、庄浪县、和政县、甘谷县、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中盛农牧公司、北京德青源公司、甘肃中天羊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负责同志分别代表市、县和企业在主会场作会议交流发言。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省农牧厅厅长李旺泽在现场讨论交流会上表示:各行各业要靠实责任,积极协调,保障产业扶贫资金到位;各县区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助推产业扶贫,要转变千家万户小生产的旧模式,运用合作社带动的新模式,让农民分享产业扶贫红利;要积极推行“三变”改革,使农户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加入合作社,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养殖产业,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经验一: 

    甘谷:打造家门口的“扶贫车间”

    今年以来,甘谷县紧盯整县脱贫摘帽目标,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针对部分群众既无致富技能、又无法外出务工这一突出问题,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思路,凝聚政府、市场、企业、群众多方合力,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把生产车间和培训课堂延伸到贫困村,积极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服装加工草编绳编等“扶贫车间”,走出了一条群众増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脱贫新路子。目前,全县已建成运营“扶贫车间”38个,带动群众就业1817人,其中贫困人口1145人;正在筹建16家;计划年内建成60家以上,带动3000名以上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经验二:

    和政:奖补机制激活内生动力

    近年来,和政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致富的治本之策,大力培育旅游、畜牧养殖、中药材、油菜、啤特果、劳务大支柱产业,并结合县情探索出“1+3+5”产业扶持工程,成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新路子。

    “1+3+5”工程,即通过引导和奖补扶持,基本实现每个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户至少有1名稳定务工人员(年稳定连续务工时间至少半年以上),年存栏牛3头(或猪30头、羊30只、鸡300只)以上,种植中药材(或啤特果、油菜、玉米等)5亩以上。

    夯实贫困群众发展基础,采取“政府+直补到户带农户”模式。按照户均1万元的标准为基础,扶持发展富民产业。凡新购进基础母牛1头(或羊10只、猪4头)的给予神补助6000元,购进基础母牛2头(或羊15只、猪10头)以上的给予补助1万元;新增种植中药材、啤特果的每亩给予补助1000元;凡新建标准化暖棚的每座礼补助4000元。

    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采取“政府+奖补激励带农户”模式,立体式开展鼓励性扶持。对完成“1+3+5”产业发展三项指标的,或完成其中单项指标3倍以上的,每户每年补助5000元;对完成“1+3+5”产业发展两项指标的,或完成其中单项指标2倍以上的,每户每年补助3000元;建档立卡户劳动力劳动技能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证书》,并实现固定就业的,县上在培训费用全免的基础上,对每人一次性奖补3000元。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采取“政府+示范引导带农户”模式,全方位开展带动性扶持。“1+3+5”产业扶持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已发放基础性补助资金1.15亿元,惠及1.15万户贫困户;发放奖补资金3238万元,惠及8347户贫困户。全县养殖牛的数量净增1.5万头,增长42.1%;羊2.86万只、增长26.5%;外出务工人员净增5000人,增长22.6%;啤特果种植面积浄增2.5万亩、增长36.8%%,油菜2万亩、增长24.2%,中药材8000亩、增长30.1%。

    据统计,该县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1万户4.95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750户1.72万人,累计减贫3.2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5%下降到10.5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3873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5883元,净增2010元。

    经验三:

    庆阳:产业扶贫跑出加速度

    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庆阳市紧盯产业扶贫这个根本出路,至2017年底,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2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9.25%。

    近两年,庆阳市紧扣“一户一策”落实,坚持把肉羊、苹果作为农民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推广“中盛模式”、“海升模式”、“西农”技术,采取招商引资企业建园、农户入股合作社建园、能人带动大户建园的方式带动贫困户栽果致富。同时,扶持禽养殖和小杂粮、瓜菜、中药材种植,推动产业扶贫多元发展。2014年至今,全市有9080户贫困群众依靠发展肉羊产业脱贫退出,10844户依靠发展苹果产业脱贫退出。按照目前发展势头,到2020年,全市通过肉羊产业还可脱贫2.1万户、苹果产业可脱贫6761户。

    庆阳把培育外联市场、内接农户的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产业扶贫的关键,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近两年,庆阳市扶持甘肃中盛农牧公司实施以湖羊繁育为牵引的千万只肉羊产业化项目和百万只肉羊屠宰加工项目,建成万只种羊繁育场10个。在庆城、镇原、华池、环县4县、56个乡(镇)81个贫困村建成专业合作社100个,带动6000户贫困群众发展肉羊养殖,招商引进的陕西海升集团,一个龙头企业就带动38户企业、29个专业合作社、239个村、141个生产大户、4330个农户发展苹果产业。目前,各县区正在全力推进专业合作社建设,8月底前可实现537个贫困村全覆盖。

    在总结近年来产业扶贫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了三方联动、“三变”推动品牌带动、党建促动的“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第1个“3”就是围绕创新农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机制,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三方产业联合体。第2个“3”,就是围绕创新资源配置和经营方式,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1”就是围绕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方式,建立统一科学的品牌化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党建”+保险”“+村村集体经济”,通过“331+”模式发展肉羊产业,主要采取取户托社养、公司代养农户自养三种方式。在环县、庆城、镇原以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户养羊;宁县通过“你建园、我入股,你经营、我打工,你盈利、我分红”,带动5347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华池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发展中药材种植,目前,入股贫困户已有2672户,提升产业扶贫实效。

    (除署名外,稿件由本报记者郭胜军整理)

2018-06-28 三年决战奔小康
全省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专题报道
3 3 甘肃农民报 c71712.html 1 聚焦产业扶贫 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