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报
2018年05月22日
第01版:要闻

从“试行责任田”到“户户都入股”

——宕昌县哈达铺镇改革开放四十年回访

    开栏的话:

    从哈达铺公社的试行责任田到会宁青江公社的包产到户,从全省粮食总产量500万吨到现在持续稳定在1150万吨,从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01元到如今的7456元……过去的40年里,陇原大地“三农”领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万千陇原儿女用勤劳、勇敢、智慧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激越篇章,让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今,我们正走在改革开放的延长线上。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更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今日起,本报开设“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栏目,用鲜活的文字、精美的图片,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在陇原大地上的“甘肃故事”。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魏福忠 本报特约记者 金树军

    宕昌县哈达铺镇以革命圣地而闻名。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二、三方面军在这里制定了挥师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决策,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殊不知,这里也开创了我省农村责任田的先河。1980年1月22日,本报曾以《试行责任田增产又增收》为题,对宕昌县哈达铺公社试行责任田增产增收的典型经验进行了报道。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一次把镜头聚焦到哈达铺。

    春末夏初,记者一行来到了哈达铺镇,耳闻目睹了哈达铺镇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哈达铺镇,旧貌换新颜。一条条水泥路通村入社,蜿蜒伸向农家门口;一排排灰白相间的砖瓦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兰渝铁路穿镇而过,太阳能路灯、垃圾收集箱、文化健身广场、科技图书室、电子商务网店等设施一应俱全,处处彰显着美丽乡村的风貌。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十年动乱”导致的混乱局面,我国农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哈达铺人民公社80%以上的农村人口都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生活极其困难。穷则思变,群众要求改变这种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非常迫切。

    1978年11月底,34岁的王建庭被宕昌县委任命为哈达铺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就职后,他深入10个大队52个生产队调研,了解到有不少群众出外讨饭,有的人家穷得连穿的衣服都没有。他怎么也想不通,哈达铺是有名的“药材之乡”,土地也比较肥沃,为什么群众生活如此困难?正当他思考如何改变穷困潦倒的现状时,哈达铺公社下罗大队三队当年春天将集体生产的田地,按劳力划分到户。秋后,粮食每亩产量从上年的139斤提高到373斤,总产比上年的9300多斤提升了32700多斤,家家户户有了余粮。

    下罗三队这一创新之举,使王建庭顿时眼前一亮,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农民脱困的好办法。但如何把这一做法在全公社推广,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增强了他包产到户实行生产责任制的信心。王建庭召开公社党委会议,认真学习传达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哈达铺的实际,大胆起草了《哈达铺公社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八条规定》,并于1979年1月3日以党委“一号文件”印发,推行下罗三队的做法,实行“包产到户”。

    1979年2月下旬,哈达铺公社52个生产队将当归、洋芋等秋田作物全部按劳力分到户,取得了多年以来罕见的大丰收,在大灾之年实现了“四增一减”:一是集体收入增加。1979年,全公社总收入达90.55万元,比上年增加28.25万元,增长45.3%。;集体生产粮食162万公斤,比上年增长39.8%。二是集体积累增加。全公社提留生产费用近5万元,比上年增长60%。(下转三版)

2018-05-22 ——宕昌县哈达铺镇改革开放四十年回访 3 3 甘肃农民报 c65252.html 1 从“试行责任田”到“户户都入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