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报
2018年05月10日
第01版:要闻

良田沃野好“钱景”

——甘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农增收纪实

    本报通讯员 刘枫

    土地连片整治,推动产业振兴,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保障。

    2016年以来,为了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甘州区整合各方资金9.69亿元,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开始建设30万亩高标准农田,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2.35万亩。

    “巴掌田”变“大条田”

    安阳乡高寺儿村二社社长赵文广种了一辈子地,他无奈地说:“一家几亩地,田分八九块,小块零碎田大型机械进不去,种着费力,投入还高,咋能有高效益?土地没效益,村里的年轻人自然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就是我们这些老人守着土地。”

    56岁的高寺儿村村民禅平也有同样体会:“以前我们老两口从开春到秋冻,天天在地里忙活,地块小,大机械进去弯都拐不过来,只能出力气干,一年下来没几个收成。”

    为了解决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地块小,机械化程度不高的瓶颈,近年来,甘州区先后整合六项涉农项目,进行土地整治,使“巴掌田”变“条田”,加速了全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生根发芽。

    “巴掌田”变“大条田”,农民省心省力。村民禅平家的20亩地经过土地连片整治,变成了24亩。他说:以前老两口种20亩地,地块小,没办法机械作业,撒肥喷药,边上都撒不到,现在这么一整,全是大条田,从种到收都可以用机器,我一个人就能完成。”

    “大条田”长出“新产业”

    近日,在甘州区谢家湾村供港蔬菜基地,笔者看到,这里路成网、田成方、渠相连、树成行,产业工人正忙着栽种蔬菜。

    谢家湾村党支部书记任兴春说,筑好“巢”,才能引来“凤”。土地成方连片,基础设施投入跟进,打通了适度规模经营的瓶颈,土地流转、蔬菜产业、合作社等形式应运而生。

    “过去我们村地块小又少,几乎没人种地。2016年土地整治后水管网全部配套,很快就引来了供港蔬菜基地,村民的土地流转了,一亩地750元的流转费,一些闲散劳动力还能在基地打工挣钱,一些青年又返回来创业了。”

    任兴春告诉笔者,2016年该村整治了950亩高标准农田,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下转三版)

2018-05-10 ——甘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农增收纪实 3 3 甘肃农民报 c63255.html 1 良田沃野好“钱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