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2年07月05日
第03版:市县

走好生态路 敲开致富门

——平川区抓好现代养殖小区助力生态乡村建设侧记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马军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壮阔无比的景象不仅出现在草原大地,更是在平川大地随处可见。

走进平川区常崖村,早起的牧羊人张应海在晨曦里将羊群赶进大山深处,开始了他一天的放牧生活。放牧结束后,傍晚趁着夕阳的余晖,他便把羊群全部圈养在村上的养殖小区里。

这种散养、圈养结合的模式,让山羊有了一定的运动量,采食新鲜野生牧草,山羊患病少,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张应海说:“村上发展了养殖小区,白天我们上山放羊,晚上各家各户的羊群统一圈入养殖小区,既给我们养殖户提供了便利,又改善了村内的人居环境。目前,我们山羊的存栏量已经发展到了500只。”

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粪便堆积发酵恶臭熏天,这是以前农村养殖普遍存在的状况。如何妥善解决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个“老大难”问题,实现生态效应与经济效应“双赢”,成了难啃的“硬骨头”。对此,平川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现代生态养殖小区为抓手,进一步加大生猪、肉羊、肉牛等养殖产业改造升级力度,推动全区养殖从传统的“小散养”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实现养殖产业提质增效,还农村一片“净土”,让农村更美丽、更宜居。

2020年,常崖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决定在村子的北部打造养殖小区。一听说要搬到大山里养殖,养殖户们接连反对。“路程太远,饲养所需的水从哪里来,电哪里来。”

面对村民的不解,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养殖小区的好处。身为党员的养殖户杨树政首先带头,他说:“这些年,我们深感养殖的粪污恶臭对邻里关系的影响,但迫于产业发展也是无可奈何。现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我愿意做搬迁的带头人,引导村上的养殖户全部搬迁。”就这样,在村干部和党员的引领下,常崖村全部养殖户顺利入住养殖小区。

进入常崖村养殖小区,已建好的猪舍宽敞通透,几乎闻不到臭味。该小区占地面积130亩,已建成3000立方米蓄水池1座、标准猪舍30个、羊舍3个。养殖小区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污染,也让更多村民参与到养殖产业,形成了规模化养殖的良好态势,促进了养殖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以前,养猪、养羊的圈舍都建在村内宅基地旁边,粪尿臭气熏人、污水横流。如今,人畜分离后的村子环境焕然一新,村内村外再也看不到粪污、闻不到粪臭了。”说起这些喜人的变化,常崖村村民路承英感慨道:“在党的政策扶持下,我们贷款发展了生猪养殖,以前养猪身上都是一身臭味,现在出了猪圈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方便了很多。”

现代化生态养殖小区实行粪污无害化、生产规范化、畜禽良种化、设施自动化、防疫制度化管理,有效带动周边散养户进驻养殖小区饲养,进一步缓解了环境压力。

近年来,平川区强力推进生态养殖,全区养殖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如今,类似这样的养殖小区已在平川区遍地开花。

版权声明

《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2-07-05 ——平川区抓好现代养殖小区助力生态乡村建设侧记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323336.html 1 走好生态路 敲开致富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