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2年07月05日
第01版:头版

绿水青山的“古浪实践”

俯瞰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贾治堂 曹志政 张莉莉 文/图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更难的是几代人坚持做同一件事。几十年前,有这样六位老汉,不但把自己“埋”进沙漠,还立下了父死子继的誓约;几十年后,六位老汉的儿子们变六老汉,子承父志守得沙漠变绿洲;如今,六老汉的后代陆续替补,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这就是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精神。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八步沙林场时强调,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八步沙林场职工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向沙漠腹地进军。如今的八步沙绿意盎然,梭梭、柠条、沙枣、花棒等汇聚成的沙漠林带,如同一张巨大的绿色地毯,为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八步沙林场管护区内植被覆盖率由过去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条长10公里、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完成治沙造林25.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古浪县的沙漠,整体向后推移了15到20公里,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

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古浪县北部的一个风沙口。为保护家园,1981年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位村民发起和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带头承包治理沙漠,以“吃在八步沙,住在八步沙,死了也要埋在八步沙”的坚韧和执着,在八步沙开启了第一代治沙人的艰辛治沙征程。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副场长贺中强说:“在没有治理之前,这里沙丘裸露、黄风黑浪,春天一刮风,到处沙尘弥漫,通过我们三代人的治理,现在树也长起来了,草也长起来了,环境越来越好了,风沙也小得多了。今后,我们将努力把这片绿洲维护好、管护好,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作为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一直深感责任重大。他说:“经过几年的努力,八步沙林场职工年收入由原来的年均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5万多元,彻底改变了贫苦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沙漠变绿、治沙人致富的理想。”

若问荷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2019年3月,中央宣传部授予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

郭万刚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的梦想就是山更绿水更清,我将终身奉献给八步沙,要一代一代做下去,坚持到底。”

八步沙的生态好了,直接受益的是距此不到5公里的黄花滩。

盛夏时节,走进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映入眼帘的处处是喜人的场景,安置院落整齐敞亮、硬化道路平整通畅、乡村环境优美整洁,村里村外焕发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视察时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

三年来,古浪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于2020年整村实现稳定脱贫,并大踏步迈上更富裕的康庄大道。

6月24日,记者来到古浪县富民新村韩正峰家,看到一座里里外外干干净净的农家小院新居,小院洁净、住房敞亮、厨卫设施齐全,院子里一小块菜地还种上了各式蔬菜,听说记者采访,韩正峰开着小车从养殖场赶了回来。

韩正峰满脸高兴地说:“今年存栏90头牛,这些年牛市场价格稳定向好,每头小牛可以卖到6000元至7000元,2021年我家养殖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转7版)

版权声明

《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2-07-05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323320.html 1 绿水青山的“古浪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