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丰天下安。
从长江之滨到黄河两岸,从潼关到山海关,我国广袤的大地上,收割机钢铁洪流奔涌,一粒粒金黄的麦子正颗粒归仓。经历7个月的耕耘,夏粮主产区陆续迎来收获。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夏粮占我国口粮的四成,夏粮丰则全年稳。从播种到丰收,河南、山东等主产区迈过抗秋汛、促弱苗、防病虫、防干热风等一道道关口,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
在高起点的又一个夏粮丰收,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得更牢。
稳面积提产能:
全年“粮袋子”有保障
山东阳谷县阿城镇常楼村,去年的水洼地里现在一片金黄,麦浪滚滚。
“前两天县农业部门来测产,说一亩地能打到1300斤,比正常年份还要高100多斤!”种粮大户常绍兵说,受黄河秋汛影响,他承包的这150亩地直到去年12月初还没播种。在农技人员的建议下,常绍兵采用了覆膜种植新技术。
从发芽、分蘖、拔节、吐穗到临近收获,每个阶段的小麦长势都出乎常绍兵的意料,即将到来的高产更让他喜上眉梢。每亩地80元的地膜投入,太值了!
天灾面前人努力。尽管去年山东冬小麦播种普遍推迟半个多月,但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今年山东应收小麦面积6003万亩,比去年高出12万亩。
在秋汛、农资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面前,夏粮主产区迎难而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不减。
8500余万亩,这是“中原粮仓”河南去年的冬小麦播种面积,与往年基本持平。
河南省委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万里说,部分受灾地区苗情曾偏弱,当地坚持积极作为、精准施策,分区域、分地块、分品种、分节点加强田间管理,全力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河南新乡卫辉市上乐村镇种粮大户王现柱流转的耕地位于蓄滞洪区,去年全部被淹。在拖拉机都“寸步难行”的土地上,他种下了66亩小麦。丰收在即,王现柱难掩喜悦:“去年墒情好,今年天不错,一亩比往年还多打200斤!”
灾年播种面积不减,为稳定夏粮打下了坚实基础。各主产区正全力以赴打好麦收决战,奋力夺取全年粮食生产的“开门红”。
400万台(套)农业机械、400多个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点、5万张农机跨区作业证、1460座农机保供加油站……在河南,一张为三夏“决战”铺就的服务大网,为中原丰收保驾护航。
在山东,28万名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手正在挥汗奋战,农机龙头企业潍柴雷沃2200辆服务车与4500名服务队员正忙碌在各收获区域,保障各类机具高效运行。
为农机人员提供绿色免费通行、免费核酸检测、优惠价格加油,对无法返乡农民、无法下地农户和困难家庭提供应急抢收志愿服务……一项项保障服务措施精准发力,加速夏粮收获。
目前,全国麦收进度已经过半。截至6月10日,河南小麦收获面积已突破8275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7%;山东麦收完成2743万亩,占比45%,进入收获高峰期。
在农业农村部牵头倡议下,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湖北、山西等八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签署黄淮海地区农机应急抗灾救灾合作协议,共同应对区域内旱涝灾害、极端天气等突发情况,确保夏粮丰收、颗粒归仓。
过“三关”保质量:
减损造出“无形良田”
数穗数、查粒数、算产量……在山东德州夏津县雷集镇穆王庄村,忙活一上午之后,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华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小麦长势很好,亩穗数比常年高,一路测产过来没有倒伏的小麦。”他说,尽管前期受到秋汛晚播、苗情偏弱等影响,但在科技壮苗措施推动下,小麦个体壮、群体足。
“促弱转壮”“虫口夺粮”“龙口夺粮”……夏粮生产“闯三关”,关关不易。
在河南省邓州市3.5万亩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看到602公斤的小麦预测产数据,邓州市农技中心主任冀洪策也兴奋起来。
“预期产量比去年还要好,全市今年能增产2%左右。”回顾这季小麦的生产,冀洪策掰着指头说,每个生长阶段他们都要对600个左右的样点进行监测、调查,并抽样进行麦田土壤墒情、农业损害、农情信息等调查,让技术指导更精准。
从“丰收在田”到“丰收归仓”,控制农业机械收割的损失是关键一环。
6月2日,在山东最南端的郯城县,刚被收割机“剃”过的麦田里,裁判员框出一个个测评区域,将秸秆碎末捧进簸箕,逐粒寻找隐藏在其中的麦子,装进纸杯。
这是一场比拼“更少”的比赛,在籽粒水分等作业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漏得更少、用时更短的机手才是胜出者。
看到裁判组的“收获”寥寥无几、有的测评区域只找到几粒遗漏的麦子,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马根众笑了。这场机收比武的结果,让他满意。
“如果每亩小麦收获时少损失10斤,山东6003万亩冬小麦就能挽回6亿斤粮食,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二级调研员王丰勇说。
他介绍,山东坚持“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继续深挖机收减损潜力,组织开展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力争全省正常条件下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降到2%以内,“能多挽回一斤是一斤”。
稳价格提信心:
“压舱石”进一步夯实
“今年大丰收,一亩能打1300斤小麦,一斤价格1.5元,一亩收入1950元。”坐在地头,河南南阳唐河县种粮大户赵建成算起了账:“除去每亩成本700多元,再扣除半年的地租,光是夏粮,每亩就能挣七八百元。”
七年前,当地一些村民因为种地“不挣钱”选择外出打工,委托赵建成帮忙种地。一路走来,他逐渐掌握了规模经营的诀窍,种地收益稳步上升,带动了一批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
农业生产机械化、智慧化程度持续提升,也让粮食生产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有确定性。
临近收获,山东德州多地持续出现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且有重度干热风。夏津县种粮大户李庆杰却一点也不担心,田间安装的智能喷灌系统正在给小麦“解暑”。
这套系统是夏津县今年重点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肥一体化项目”的一部分。它依托中国科学院科研团队,搭建起一套完整的农业科技系统,接入土壤检测、小型气象站、卫星遥感等数据资源,可实时获取水、土、气信息,精准感知农情。据测算,应用“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小麦、玉米亩均增产10%至15%。
中央财政下拨夏粮小麦促壮稳产补助资金16亿元,下达资金300亿元为实际种粮农民发放补贴,投放100万吨国家钾肥储备……国家层面的一系列部署,只为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粮食丰收有底气,农民增收有信心。今年,国家继续在部分主产区实行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全面提高。
“这些年人工成本、农资不断上涨,但国家对粮食生产越来越重视,小麦、玉米的行情也一直不错。”山东高密市种粮大户王翠芬说,如今种粮省时省力省心,农民的好日子有奔头。她的儿子儿媳也回到家乡,和她一起种地。
抢收小麦的同时,玉米的播种也在同步进行。农民种粮干劲十足,让稳住中国粮有了更坚实的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压舱石”正进一步夯实。
新华社记者张志龙 陈灏 李鹏 叶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