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2年05月24日
第05版:乡村振兴

朱家沟:古村出“深闺” 焕发新活力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陈佳

走进位于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距今已有200年历史的朱家大院,穿斗式转角楼古色古香,雕刻花纹清晰精美,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扑面而来。

“光棍多、贫困户多、五保户多、破烂房子多、流失人口多”,一语道出了朱家沟曾经的贫穷和落后。近年来,朱家沟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的潜在优势,突出保护与修缮、挖掘与传承,让传统村落“活”起来,绽放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16年,朱家沟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保护 传史留耕见乡愁

朱家沟风景秀美,历史悠久。据朱氏族谱记载,朱氏于明代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由四川绵竹县朱家坎迁入,距今有550多年的历史。村内1800年的麻柳树、600年的朱氏儒学思想、200年的朱家大院,及随处可见的古道、古宅、古泉,古意、石碾、磨盘、拴马桩等传统文化符号,都精致地还原了这座古村落原有的生活韵味。

然而时光流逝,由于村庄环境没有得到及时保护,曾一度变了模样。

“从前村里垃圾乱堆乱放,污水横流,大家看了都不舒服,好好的一个古村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村民朱彦杰回忆说。

村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2012年当地政府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目标,对朱家沟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而把古村落留下来也成为大家的共识。于是村两委带领村民动起手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对全村环境进行整治,清扫垃圾、拆除旱厕、修复破损河岸护堤,并始终秉承“不埋一眼泉、不砍一棵树、不挪一颗石、不毁一株草”的建设原则,深入挖掘古村落历史和红色文化,保护性地打造“酿酒广场”“练炉坊”“望德台”“朱氏家训”等一批山水人文景观。

经过修复和建设后,朱家沟古色古香的浓厚底蕴与优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相生共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重生 旅游兴村齐奔小康

初夏时节,岸门口镇朱家沟山环水绕,绿意盎然。走进朱家沟最火爆的五福临门民宿,庭院整洁,凉风习习,几盆翠绿的酒瓶兰随风摇曳,5座宽敞古朴的土夯老房子里,满是花草的庭院中,坐满了来自远方的客人。

而此时五福临门客栈的老板朱彦杰正一边招呼客人,催促厨房上菜,一边给客人讲解朱家沟的历史,忙得不亦乐乎。

经营民宿、办餐饮、当义务讲解员,自朱家沟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来,朱彦杰这个土生土长的朱家沟人可从来都没有闲下过。

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旖旎的山水风光、古朴的特色民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朱家沟村自建成美丽乡村以后,很快就声名鹊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休闲观光旅游。看到家乡的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原先在县城做生意的朱彦杰夫妇回到朱家沟,流转了5户村民的旧房进行改造,创办了“五福临门”民宿,不仅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创业,还延伸了一系列产业链,带动村民实现了当地就业。

“现在来朱家沟旅游的人很多,我们民宿生意也挺好,几乎每天都有客人入住,每到节假日的时候房间都供不应求,”朱彦杰开心地说,“平时我们民宿还会帮忙销售村里农户的农特产品和时令野蔬,餐饮所用的食材也都是村民们提供的,现在我们村民致富的劲头可足了!”

为进一步拓宽农户的收入,让更多的农户享受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朱家沟积极探索乡村旅运营,在朱家沟成立旅游协会,整合中建扶贫帮扶资金,建成燕河湾旅游扶贫产业园,同时设立特色小吃摊位、电商馆、便民服务小商店等旅游服务产业。通过把朱家沟打造成多个旅游亮点相结合的模式,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使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拓宽群众稳定增收渠道。目前全村乡村旅游年收入300万元。

通过传统村落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朱家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昔日深度贫困山村实现了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华丽蝶变。

版权声明

《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2-05-24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315674.html 1 朱家沟:古村出“深闺” 焕发新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