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1年12月01日
第01版:头版

陇东旱塬上的“吨粮田”

▲玉米收粒机收获的入库玉米。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摄

▲玉米收粒机在田间收获玉米。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俞树红

11月26日,省农科院在平凉市泾川县高平镇举行了旱作玉米密植增产低水分籽粒直收现场观摩会,经过专家现场测产显示:玉米亩产达1087.24公斤,并实现了玉米低水分机械籽粒直收入库。

见证玉米“吨粮田”

“这是我们引进选育的新品种先玉335,水分含量为12.64%,每亩产量达1087.24公斤……”11月26日,在旱作玉米密植增产低水分籽粒直收现场观摩会上,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省农科院副院长樊廷录,抓起一把刚从收粒机内流出的金黄色玉米,向参观的测评专家们介绍。

记者在现场看到,两台大型玉米收粒机穿梭于玉米田间,三轮车负责往仓库运转收获的玉米,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工作人员正在忙着抽样测产。

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所所长李尚中介绍,从筛选的15个新品种中选取9个品种现场实收测产,结果籽粒含水量在13.29%-17.73%之间,平均含水量15.47%,三个品种达到国家粮食入库标准。其中九玉W03、联创825、强盛388、MC703、迪卡519、先玉698亩产1000公斤以上,平均产量为每亩1045.39公斤,旱作玉米产量实现了“吨粮田”。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陇东旱地玉米产量能达到“吨粮田”水平实属不易,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尤其生物降解膜替代PE膜有效控制了地膜残留污染,在我国北方旱地粮食生产上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和突破,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和玉米绿色丰产增效具有重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年增产玉米1.2亿公斤

“好技术要转化成果,在黄土旱塬推广,实现绿色环保、增产增效,政府推动,农民认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让农民真正受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薛吉全说。

那么,这项新技术将给黄土旱塬地区带来什么?

薛吉全说,今后玉米生产方式将在黄土旱塬发生转变,现代化科技种植玉米将推动西北旱区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业生产将从单一种植向科学综合种植转变。机械化规模种植不但降成本、增效益,还可以减少劳动力50%左右,让玉米从田间直接入库,减少了脱粒、晾晒等人工工序,把劳动力从田间解放出来,真正实现农业机械化。

樊廷录做过测算,目前我省陇东(庆阳和平凉)地区玉米种植面积近430万亩,全部是旱地。其中适宜(平坦塬面和川坝地)机械粒收玉米播种面积150万亩。釆用密植增产及低水分机械籽粒收技术,按照每亩增产85公斤算,可总增产粮食1.28亿公斤。目前每公斤玉米收购价2.4元,按此算,将新增经济效益近3亿元。加之机械粒收代替人工收获,仅收获玉米一项,每亩减少成本120元。150万亩相当于节约成本2.25亿元。综合增产与节约成本两项,该项技术应用后,陇东旱塬150万亩玉米地,年可增产粮食1.2亿公斤、节本增效5亿元。

观摩推广让农民大开眼界

当日,省农科院在庆阳市镇原县开展甘肃省重大专项“作物绿色丰产栽培技术研发与示范”机械化粒收现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旱作玉米绿色增效及农户种养结合增收模式应用”课题及“2021年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玉米机械化粒收现场”观摩会,为推广新技术种植,现场施教。

“想不到现在玉米收获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11月27日,镇原县永盛源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永斌目睹了大型农机收获玉米的场景后感叹。

(转4版)

版权声明

《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2-01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285747.html 1 陇东旱塬上的“吨粮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