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1年10月14日
第08版:乡村振兴

武都区 文旅融合“搅”活乡村游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白杨 通讯员 田倩

清晨,走在武都区裕河镇的小道上,清风徐徐,优美宁静的山野风光犹如一幅泼墨酣畅的山水画;午后,漫步在张坝古村落,淡淡的花香扑面而来,令人沉醉其中;夜幕降临,灯光掩映下的武都区热闹喧嚣,滨江湿地公园人潮涌动……深秋时节,置身武都,目之所及是青山碧水、满目生机,耳之所听是鸟啼虫鸣、嘤嘤成韵。

近年来,陇南市武都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主线,积极推动文旅融合,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优势,实现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文旅产业复苏发展。

据了解,2021年上半年,武都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28.28万人次,同比增长56.4%,旅游综合收入6.92亿元,同比增长68.7%。文旅融合发展的背后,是乡村振兴新模式的探索,是文化赋能的创新,更是传统旅游的华丽转身。

文旅融合“搅”活乡村游

鱼龙镇宁家山村的乡村道路上,满地柴草的现象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道路和整洁的村貌。

近年来,鱼龙镇着力构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打造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和写生基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逐步形成“生态文化旅游+中药材种植+花椒”的产业发展格局,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脱贫致富。

“我19岁就去青海铁路上工作,记得以前的宁家山村又穷又苦,许多房子很破旧,经常漏雨,道路是土路,一下雨就没法走,现在房子重建了,道路修通硬化了,墙面也亮化美化了,戏台、广场、凉亭的修建,为老人和小孩提供了休闲纳凉的好去处。”退休后回到宁家山村的宁老先生说。

张坝村位于武都区琵琶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民间文化浓郁、民风淳朴的传统古村落。现有旧民居42户,是典型的陇南木架子房的原型。

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武都区重视并优先考虑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着力推进古村落“活化”和“美化”,打造了“陇南传统民居泛博物馆”,成功将张坝古村打造成为富有文化底蕴的乡村旅游新景点。得益于好风景和古村落文化,村民们捧上了乡村旅游的“金饭碗”,钱包慢慢鼓了起来。

如今,张坝这个“世外桃源”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发现,许多自驾游和康养休闲人士慕名前来,品味传统民居古寨,品尝古村落美食美酒,品茗古村落自然风景。张坝已然成为武都区乡村旅游的新热点,古老的张坝正重新绽放出勃勃生机。

“绿色红利”遍布新农村

随着武罐高速、成武高速、渭武高速、兰渝铁路的建成投用,武都的区位优势、发展机遇和前景预期日益凸显。于是,该区扎实推动乡村建设,努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乡村观光、乡村民宿等文旅新业态,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近年来,武都区积极开展油橄榄三年倍增行动,加强花椒、中药材等综合管护,加快构建“3+6”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体系,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优质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截至目前,该区共发展油橄榄51万亩,新发展中药材20多万亩,食用菌 53万袋,蔬菜16.6 万亩,马铃薯 27万亩,生猪存栏11.25万头,出栏10万多头,鸡存栏87万只,出栏71万只,中蜂1.4万箱。新建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5户农家客栈及15户农家乐,新增床位150张,带动脱贫人口600人以上。实现乡村旅游统筹发展,擦亮生态底色,实现“绿色红利”。

版权声明

《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0-14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276983.html 1 武都区 文旅融合“搅”活乡村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