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1年10月14日
第03版:市县

瓜州 机械化助力苜蓿产业发展

瓜州农民借助农业机械打包苜蓿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朱丹丹 摄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朱丹丹 王鑫

金秋时节,瓜州县三道沟镇紫花苜蓿、燕麦等饲草绿意盎然、长势喜人。田间地头,轰鸣的收割机正在来回穿梭,苜蓿地从“绿地毯”变成了“条纹毯”,割后的苜蓿通过晾晒、打捆、装车、出售,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充分利用,全镇苜蓿收割效率逐年提升。

“今年我种了200多亩地的紫花苜蓿,这已经是第三茬苜蓿,种苜蓿省事、方便,就是浇个水,撒个化肥,其他基本都是机械化作业,而且苜蓿一种五六年就不需要再种,一年可以出三茬。”瓜州县三道沟镇山水梁村村民杨生成说。

紫花苜蓿种植带动养殖业、饲草种植业、饲料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苜蓿收割季,使用苜蓿收割机械和拉运车辆也相继增加,切实解决了全镇就业岗位。

瓜州县三道沟镇东湖村紫叶牧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毛岩忠介绍,“三道沟镇的苜蓿品质是非常好的,通过向农户收购苜蓿,统一销往新疆、内蒙古以及玉门饮马牧场等大型牧场。合作社常年用工7人,月工资都在4000元左右,用工多时达到30人左右,都是本地村民,带动当地群众务工增收。”

紫花苜蓿,有“饲料罐头”和“牧草之王”的称号,具有产草量高、利用年限长、再生性强,营养丰富等优点,不仅产量高,而且草质优良,各种畜禽均喜食。作为优质饲料,紫花苜蓿对收割节点要求极为苛刻,刚打花苞的苜蓿营养价值最高,因此,瓜州县三道沟镇发挥大型机械优势,通过农机助力,抢抓农时收获,确保牧草品质,小小的苜蓿草,成就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苜蓿每亩干草产量在800公斤左右,仅紫花苜蓿种植一项,农户亩均纯收入在1600到1800元左右,从播种、收割、翻晒、打捆、装卸这些全部都是机械化作业,种植投入少、管理简便、节省劳力、收效期长,种植效益好。”瓜州县三道沟镇东湖村党总支书记杨彦柴说。

今年,瓜州县三道沟镇坚持走种养结合、草畜互补和农牧良性互动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草食畜产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效益明显提升,群众收入不断增加,饲草种植成为带动全镇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目前,全镇饲草种植面积稳步扩大到1.6万亩,牛羊饲养量达12万头(只)。

版权声明

《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10-14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276938.html 1 瓜州 机械化助力苜蓿产业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