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1年09月06日
第02版:综合新闻

共同富裕是这样实现的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岷县麻子川镇吴纳村创新发展纪实

海龙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的藏羊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如何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岷县麻子川镇吴纳村从改变传统观念着手,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多元。曾经的“烂泥湾”,蝶变成美丽的“桃花源”,继被住建部评为“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基本示范村”之后,2019年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从“烂泥湾”到“桃花源”

十年前,吴纳村是岷县出了名的“烂泥湾”村,用村民的话说,最大的特点就是“穷”。

吴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海龙说,2008年,村里最偏僻的一个社才通了电。

王海龙对村里的贫穷记忆犹新,村民住的土坯房、走的烂泥路、点的煤油灯、穿的破衣裳,吃了上顿没下顿……

高寒阴湿的吴纳村,一到雨季,没有河堤的吴纳河水便带着泥浆漫进村里,村道泥坑遍布。年年修路,年年没路走,“穷帽子”压得吴纳村人抬不起头。

2010年,王海龙从新疆返乡创业,担任村支部书记。摆在他面前的,一边是落后的村容村貌和急需转变的村风民风,一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机遇。

王海龙说:“一座美丽庭院,是生活起居的家园,也是幸福生活的起点。”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王海龙带领全村306户群众,首先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难题。尤其2016年底,吴纳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塑造村貌新形象。

“村上成立了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小组,对村庄巷道、村民院落卫生实施奖惩,目的是让村民改掉不爱讲卫生的旧习惯。” 王海龙说,树立“家家讲卫生,户户比干净”的良好村风,旨在根治村庄“脏、乱、差”,消除视觉贫穷。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吴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村民文化广场上,一排排拔地而起的白墙青瓦房映入眼帘,一条条硬化路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昔日的“烂泥湾”村,成了如今游人如织的“桃花源”。吴纳村变美了,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新变化,对美好生活有了新追求。

从转变观念到发家致富

“先让村民的思想观念转变过来,才能带领他们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王海龙在谈到如何改变观念,带动村民共同富裕时说。

通过“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媳妇”等评选,让村民互相学习,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带乡风,从思想上抵制旧陋习,追求新村规民约,彻底改变落后的旧观念。

王海龙介绍,吴纳村村民过去娶媳妇,动辄彩礼十几万元,办婚礼还得花七八万元,年轻人结婚欠一屁股债,这样下去怎么让他们去致富?

高价彩礼是导致农村贫穷的根源。要想富,必先遏制高彩礼之风。随之,吴纳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节俭文明的婚嫁新风,推行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并明确要求彩礼不能超过6万元,婚白喜事上用酒每瓶不能超过50元,烟每盒不得超过10元。

为带头抵制高价彩礼,王海龙的女儿出嫁时他没要一分钱彩礼。同时,他一边当媒人,一边做双方父母的思想工作。在他的介绍下,村里的付续红和马鱼红两个年轻人相识相恋。可准备结婚的时候,马鱼红的父母要10万元的彩礼,怕要得少了,儿媳妇娶不上。最后在王海龙的说服下,马鱼红父母把彩礼降到了6万元。

“红白理事会”不但改变了高价彩礼,刹住了攀比之风,还调动了村民发家致富的积极性。

麻子川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杨月芳介绍,吴纳村移风易俗,增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底气,从而营造了“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的强大气场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全村共同富裕铺就了阳光大道。

从投羊还羔到做大产业

若要富,养藏羊。吴纳村拥有三万多亩草地,最适合养殖业发展,养羊有多年的历史。单打独斗很难发展养殖规模,守着这么好的天然牧场,村民养羊积极性却不高。

王海龙经过走访,才知道村民没钱买羊。为了帮助村民养羊,2012年,王海龙等5人成立了麻子川镇吴纳村海龙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群众发展畜牧产业。

王海龙说,成立合作社后155户贫困户先后加入,建立产业发展共同体,采取共建产业基地、投羊还羔的方式,带动农户发展藏羊养殖。合作社给农户投放10只藏羊,待饲养到第二年产羔后,村民可拥有20只羊,再给合作社返还11只羊后,还剩有9只羊自己养。

2016年,村民王爱存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采用投羊还羔模式开始饲养藏羊,现在已发展到80只羊。去年他家出售40只羊,收入5万元。在养羊的同时,王爱存还种植当归、黄芪,药材销售了4万元。王爱存深有感触地说:“养羊改变了贫穷,让我走上了富裕路。”

另外,合作社将县残联扶持到户的15.8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注入合作社,带动12户贫困户平均注入股金13000元,每户每年分红2500元;整合20户贫困户和低保户的2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注入合作社,每户入股1万元,每年分红2000元;把22户贫困户110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入股到企业,年户均分红4000元。这一系列举措,使贫困户、低保户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股民”,享受到“三变”改革带来的红利。

近年来,通过“合作社+”模式,先后带动131户群众摆脱贫穷。群众年分红时,最多的农户达到了9500元。

从最初5户养羊,已发展到80户养羊,羊产业规模达4000只,年收入150万元,吴纳村家家户户过上了小康生活。

养殖规模有了,今年王海龙着手成立联合社,与中国邮政联合通过网上销售羊肉,并筹划注册商标“合创振兴”,打造藏羊品牌,做大羊产业。

“没有品牌就卖不上好价格,今年把羊肉挂到网上,客户明显增加,销到了河南等地。在网上,把一只羊分成四类肉打包销售,能卖出好价格,一斤肉可以卖到七八十元,比现在一斤卖42元高出不少。” 王海龙说。

吴纳村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村民致富积极性高涨。不少农户又着手创办农家乐,让外地游客前来品尝土羊、土鸡和农家饭。

版权声明

《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的原创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每日甘肃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甘肃经济日报》(数字报)所登载、发布的原创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2021-09-06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岷县麻子川镇吴纳村创新发展纪实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270935.html 1 共同富裕是这样实现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