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1年04月15日
第01版:头版

元头坪村里产业旺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 张爱平

几场春雨后,大山深处的陇西县福星镇元头坪村处处充满了生机,柳丝正长,桃花正艳,“铁牛”轰鸣,羊儿撒欢……

走进村民鲜兴明家,院子里10头膘肥体壮的牛儿正在晒太阳。“去年种了30亩药材,卖了5头牛,收入10万元应该没问题。”鲜兴明一边收拾牛圈卫生,一边笑呵呵地说。

多年前,鲜兴明一家和大多数当地村民一样,靠着种小麦、糜谷为生,由于产业单一,每天都围着大山转,日子过得相当贫寒。

后来,政府倡导村民大力发展洋芋和中药材,鲜兴明便试着种了3亩药、4亩洋芋,秋天一卖,收益还不错。尝到甜头的他于是和中药材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候没有机械,种药材洋芋全凭人力,一年靠着铁锨药叉锄头将地翻两遍,春秋收种中药材、洋芋时,几乎一天只能吃早晚两顿饭,有时忙得顾不上喝一口水。”鲜兴明回忆说,以前路不好走,加之山路坡陡,粜洋芋时三轮车拉不了多少,因为机械化程度低,所以每年种植中药材、洋芋面积不大,收入不多。

2013年,鲜兴明被村里确定为建档立卡户。

“有了政府和干部帮,脱贫致富信心也足。”鲜兴明说,随着村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和农机具的推广,他借贷买了台拖拉机,大规模种党参、黄芪、黄芩等中药材,经济收入倍增,2015年脱了贫。

“种地没巧,三年二倒。”鲜兴明说,种中药材收入高,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药材不能年年种,地需要倒茬。全膜玉米种植效益也高,他将前一年的药地种上全膜玉米。全膜玉米产生了大量的秸秆,为了解决秸秆问题,在政府的补贴下,他买来两头肉牛开始养殖。他边学边养,养牛技术渐渐提高,牛群也逐渐有了规模,家里大大小小的秦川牛、夏洛莱、西门塔尔已达10头。

同时,今年在政府补助政策的吸引下,他将中药材种植规模扩大到48亩,全膜玉米也扩大到20亩。

勤劳人家子女贤。如今,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新疆参加工作,儿子在省城读大二,孩子们的成功让鲜兴明生活的信心更足。

和鲜兴明家一样,种植+养殖已让众多的元兴村民走上致富路。

今年58岁的村民李真早年也大量种植中药材,近几年,随着年龄增大体力减弱,他开始减少中药材种植面积,加大养殖规模。

“这几只湖羊就是大儿媳在网上买来的。”李真说,大儿子在北京务工,大儿媳在河北开服装店,闲暇时,大儿媳爱钻研养殖技术,羊平时用的防疫药、舔砖,甚至种羊都在网上购买后寄回来。现在他共养着杜泊、寒羊、湖羊三个品种的羊,基础母羊达到20余只。

李真说,羊繁殖能力强,有些母羊一次下三四个羊羔,他用奶粉帮着喂养,大都能成活。由于他喂养得好,三月龄的羊就能卖1200元。“今年收入10万元应该有希望!”今年,他家的药材面积虽然只有10亩,但5头牛和这一群羊会帮助他实现这个目标。

(转8版)

2021-04-15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245724.html 1 元头坪村里产业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