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0年11月10日
第08版:脱贫攻坚

善作善成铿锵行 砥砺奋进奔小康

——榆中县脱贫攻坚综述

康源绿色蔬菜配送中心的扶贫车间工作人员分拣蔬菜。

榆中城乡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本版图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郁婕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巩炜 张倩 洪文泉 杨唯伟

以秦将“垒石为城,树榆为塞”抵御匈奴而得名的榆中县,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也是兰州市唯一的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榆中县委、县政府坚持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统筹各类资源,坚定不移发展富民产业,持之以恒改善基础条件,始终不渝提升公共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至2019年4月,全县累计减贫2.1万余户8.1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从21.3%下降到0.77%,11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砥砺奋进齐奔小康。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榆中全县干部群众正鼓足干劲,奋力拼搏,确保按时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

产业支撑富起来

时至深秋,位于榆中县甘草店镇东村的千亩无籽西瓜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后的平静。

放眼望去,4000多个“一”字排开的塑料大棚,在秋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川区这么好一片地,以前每亩就一两千元的收入,现在种了无籽西瓜,一亩地产值一万五到两万元呢。”甘草店镇党委书记魏立荣告诉记者。

魏立荣所言不虚——从种植洋芋、饲草,到种植无籽西瓜,从去年开始,这片土地的产值整整翻了10倍!而巨变的背后,是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不断探索结出的硕果。

无籽西瓜项目是当地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榆中县金土地农科贸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组织下,与浙商合作打造的一个项目。去年,通过流转甘草店镇东村、西村、三墩营村的2200亩土地,建设起4200个大棚种植无籽西瓜。

“这里具有独特的山区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合种植无籽西瓜。”来自浙江台州的老板周良福告诉记者,“今年是第一年收获,品质好不愁卖,价格最高的时候地头收购价一斤达到4元,销售额达3000万元。随着技术提升和产量增加,以后收入肯定会越来越好。”

丰收的喜悦同样洋溢在基地务工的农户脸上。甘草店镇东村东下社的贫困户张得平是基地的老员工,从洋芋基地到无籽西瓜基地,他都是这里最忙的人之一。聊起以前和现在的收入状况,他笑着说:“现在每个月工资涨了600元呢!”

据了解,这个基地采取“公司+商家+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育苗、移栽以及采摘阶段,日均劳务用工量在四五百人左右,为像张得平这样的贫困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户摆脱贫困的长久之策和主要途径。榆中县聚焦多元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拓展增收渠道,着力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通过打造高原夏菜、百合等9大产业联盟,复制推广科学发展模式,真正把脱贫成果“定”在产业链上。2019年,榆中县高原夏菜和中药材种植规模分别达到31万亩、10.5万亩,直接带动6万户群众参与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脱贫产业蓬勃发展,为榆中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添足马力。榆中县在全省首创落实农业企业精准链接帮带贫困户发展机制,指导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帮带协议,通过全方位产业帮带实现稳定增收。建成宏鑫、康源公司等32家扶贫车间,按照“劳务保底收入+入股分红”方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大力推广“康源蔬菜”“宏鑫药材”“芳美肉牛”等产业发展模式,全力带动贫困户创业增收。组建高原夏菜产业化联盟,打造产业扶贫“国字号”品牌的做法,被省委省政府作为先进典型在全省推广。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榆中县还十分注重村级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将构筑脱贫攻坚主阵地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累计投入村级集体资金1.3亿元,出台扶持政策,全县114个贫困村按照入股合作社分红或村集体经济六种发展模式,培育壮大村级经营主体。如今,全县11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万元以上,有110个村集体经济突破5万元,彻底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

挪出穷窝美起来

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榆中许多农村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

挪穷窝,方能拔穷根。精准脱贫工作中,榆中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安置力度。

深秋的一个下午,阳光洒满榆中县城。忙碌了一上午的白海霞结束了在饭馆的工作,回到位于榆中县城东部幸福家园小区的家中。

“只花了1万元就住上1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白海霞把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格外温馨,能感觉出她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发自内心的珍惜。

白海霞原本住在中连川乡大湾村大湾社,位于榆中北部山区。家中两位老人上了岁数,两个女儿都在读书。多年来,一家人守着30多亩薄田,住在父辈盖的土房子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2018年12月,随着榆中县城幸福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建成,白海霞同许多贫困户一同从大山深处搬了出来,搬进县城的楼房里,生活也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搬出来打工方便多了!我现在每天在家附近的一个餐馆打工,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白海霞笑着说,如今两个孩子一个在新区上学,一个在西安上学,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和白海霞一样,搬进幸福家园的贫困户共有607户2235人。如今,他们都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幸福新生活。

榆中县还在许多适宜居住的村子建设集中安置区,让贫困群众就近实现了易地搬迁。

正值下午,走进韦营乡韦家营村,村道宽敞整洁,青砖白瓦的房屋在阳光下分外耀眼。

“以前在山坡上住的土房子,干啥都不方便。如今,走的硬化路,喝的自来水,用的是水厕,闲了在小广场晒太阳,日子美着呢。” 75岁的韦如志老人开心地说。

2019年底,总投资1000余万元的韦家营村50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全部建成,50户村民全部搬迁入住,村内巷道实现了全部砖化、亮化覆盖。

韦如志老人将自家的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地有80元的收入。自己还在合作社务工,每月可以领到1800元的工资。

“干了一辈子活,现在也是闲不住!” 韦如志感慨地说,“日子好了,干活都有精神了!”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榆中县投资约2.87亿元,建成幸福家园、夏官营、金崖、甘草店等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农户964户3581人。同时,狠抓住房保障工程,对全县9.38万余户农户房屋进行安全等级鉴定,累计改造农村C、D级危旧房屋7210户,落实补助资金1.35亿元,全面消除了农村危房。

不仅要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来,还要让他们稳得住、能致富。为此,榆中县把易地扶贫搬迁配套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后期的主要工作来抓,不仅依托扶贫车间解决群众家门口就业问题,还结合李家庄、浪街、栖云小镇等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打造高标准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期用工优先照顾本地贫困群众,建成后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收入。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打破住房等基础条件的桎梏,阔步走在致富路上。

2020-11-10 ——榆中县脱贫攻坚综述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219613.html 1 善作善成铿锵行 砥砺奋进奔小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