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0年11月10日
第01版:头版

产业兴了 群众富了

—— 榆中县精心打造“产业联盟”提升产业扶贫品质纪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巩 炜

张倩 洪文泉 刘健 杨唯伟

一直以来,受自然条件和种植习惯影响,榆中县传统种植养殖业主要以散户种植、小户经营模式为主。丰年还能混个温饱,若是遇到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群众的日子就很难熬。

为当地贫困群众发展一个可以长期依靠的致富产业,成为榆中县脱贫攻坚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不仅要立足特色优势发展产业,还要立足市场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循着这一思路,榆中县委、县政府按照“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产业培育方式,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联动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带动农户”原则,先后培育打造了高原夏菜、百合、马铃薯、中药材、肉牛和肉羊等9大“产业联盟”,形成了层次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有特色、靠得住、能复制的产业脱贫路子。

如今,无论是园子岔乡百合、中连川乡艾草,还是芳美肉牛、高原夏菜,都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产业“靠山”。全县近40万靠天吃农业饭的群众,因产业兴起,富了,笑了。

百合富了“穷园子”

说起榆中北部山区,似乎就是贫困的代名词。园子岔乡,就位于北山腹地。这里山大沟深地不平,常年干旱不见雨,发展传统产业处处受限。

虽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让园子岔乡成为兰州百合生长优质产地,但交通不便、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当地百合种植户仍然无法摆脱“丰产不增收”的尴尬处境。

“好百合富不了穷园子。”一句玩笑话,道尽了园子岔乡群众的辛酸。

脱贫攻坚以来,园子岔乡通过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建设保鲜库、对接市场等方式,建成规模化百合种植合作社12家,建成百合保鲜库12座,总库容超过1.1万吨,发展线下实体经销门店14家,实现线上销售配送范围覆盖全国。

“以往,我们没有龙头企业和保鲜设备,园子岔乡的百合主要依靠商贩上门收购,市场价格毫无话语权,百合种植利润逐年下降。”榆中富源百合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滕汉生告诉记者,只有与农户在生产、经营、服务等方面形成利益共同体,种植户互通有无,合作社抱团闯市场,才能有效改变这种局面。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牵头组建起“榆中百合联盟”。

小产业有了“大联盟”,“威力”很快彰显——全乡285户965人参与百合产业发展,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组织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销售。目前,全乡种植百合超过5万亩,百合年产值超过1.5亿元,实现户均增收超过2万元,累计带动3000余人顺利脱贫。

“以前种土豆、小麦,加入合作社后开始跟大伙儿一起种百合。”青碾村村民金娇娇告诉记者,如今她家种植了20亩百合,平时还在合作社上班,每月有400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至少能有10万元的收入。

园子岔乡上沟社柏木村的村民魏万俊,2016年开始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百合。经过几年的摸索,现在已经种植百合30亩,每年成熟10亩,每亩可收入1万元。站在自家的百合地里,魏万俊直言:“靠着百合,日子越过越好!” (转6版)

〉〉〉〉〉〉相关报道详见8版

2020-11-10 —— 榆中县精心打造“产业联盟”提升产业扶贫品质纪实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219558.html 1 产业兴了 群众富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