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秀华 陈雪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逐步转变落后的生活风俗习惯,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积极倡导和推广绿色消费,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从而实现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既能满足人们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对环境零损害、低损害的消费行为,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同时,一些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比如,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等现象依然存在;消费观念滞后以及产品本身的非绿色非环保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总量和消费强度仍将不断增加。因而,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建设生态文明呼唤绿色消费。
一方面,绿色消费是保护自然再生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本身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机能,但前提条件是人类活动必须限定在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一味过度索取,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自我修复功能的损害,而一旦损害达到不可逆的程度,生态系统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最终破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链条中,生产处于前端,消费处于末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决定了消费什么、怎样消费;消费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反过来对生产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绿色消费要求绿色发展,就是用需求侧倒逼供给侧改革,通过生产环节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在降低成本、降低能耗的同时扩大有效供给,从而实现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相得益彰。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消费理念,约束消费行为,将环境压力传导到生产端即供给侧,实现最低限度的索取及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和自我修复能力,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另一方面,绿色消费是践行生态道德的必然要求。生态道德是人们对生态恶化引发的生存危机的积极反应,是人类基于自身可持续发展要求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它旨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的生态行为,要求人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反对把自然界作为人类的附属品予取予求、用之弃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纳入“推动道德实践养成”,提出“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倡导和推广绿色消费,是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认识到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进而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反对资源浪费和过度消费,才能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倡导和推广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生活方式,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摒弃消费主义倾向,强化资源稀缺意识和节约意识,以不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消费理念指导消费行为,实现从过度消费向适度消费转变,从环境损害型消费向环境友好型消费转变,把消费限制在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内。
多措并举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一是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一张纸,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节约,处处讲节约”的良好风尚。二是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通过广泛开展环保、节能、节水、节材、低碳、低排主题宣传,引导人们转变旧的生活习惯,鼓励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自觉抵制消费陋习。三是养成环保选购、重复使用、适度消费、绿色出行的生活习惯,更多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做好垃圾分类和回收,从源头实现生活垃圾减量。
增加绿色产品供给。一方面,政府通过完善产品环境标准,提高其市场准入门槛,在强制对环境影响大的产品退市的同时,运用税收减免、补贴、绿色金融等经济手段扶持绿色产业;另一方面,作为绿色产品生产者的企业,加大绿色产品研发投入,降低绿色产品的实际溢价水平,从而让消费者买得起用得起绿色产品。
建立必要约束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制定和完善促进环境友好和资源保护、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反对奢侈和浪费的法律法规,完善税收制度,抑制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建立绿色消费数据库,构建生态信用体系,通过信用评级与信息共享促进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的形成。完善绿色消费责任体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从严惩处严重奢侈浪费行为和损害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