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0年10月14日
第02版:要闻

华池: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山庄乡村民正在摘收香菇  薛巍敏 摄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薛巍敏 通讯员 张立平

九月,入秋的陇东已经褪去了夏日的燥热,天空中不时飘起毛毛细雨。庆阳市华池县地处子午岭林缘区,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盛产多种野生菌类,是菌类生产的天堂。

津华绿源高原香菇扶贫示范基地就坐落在山庄乡。这里三面环山,一栋栋白色的蘑菇棚处在青山的环抱之中。

“不出3年,我们这儿将成为一个集产业、观光、研发、展销为一体的扶贫示范园,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奔小康了。”子午百菌园香菇合作社负责人李峰望着眼前的香菇大棚信心满满,“天津帮我们建起了田园综合体,我们从小舢板一下子升级成一艘大轮船了!”

这些年,李峰真切地感受到了家乡巨变。

2019年,帮扶华池县整县脱贫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去年底,天津市组织“津企陇上行”百家津门企业负责人走进华池。

彼时,山庄乡正在策划发展香菇产业。乡亲们种了一辈子玉米,一心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山庄乡党委书记王鹏曾经带领乡亲们走出大山,看到了大山之外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王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民种玉米,亩产1000公斤,每亩年收入2000元,刨去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土地承包费,一年下来剩不下几个钱。可种植香菇就不一样了,一个棚半亩地,4个月时间,农民利用早晚空闲时间就可以做了,一个棚净挣7万元。

以前外地的客商听说山庄乡生产香菇,大老远来了,却因为一次出菇量装不满一车,坐地等了5天。“长期这样,谁还来?”李峰知道,地处大山深处,找到了致富的产业,更需要龙头的带动。

去年底,天津市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负责人第一次来到山庄乡,发现这个地方地处子午岭林区边缘,有充足的菌棒生产原料,海拔1300米,温度适宜,非常适合发展香菇产业。

一个要致富,一个有技术,双方一拍即合。很快,津华绿源高原香菇扶贫示范基地注册成立,在百菌园香菇合作社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设年产1000万棒菌棒车间、东西部消费扶贫车间以及专家科技楼。

“这是‘一根筷子’与‘一把筷子’的区别!”李峰说,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请来了中国农大的教授为食用菌产业把脉问诊,有了高级别科研力量的支撑,合作社的发展不愁了。

有了龙头企业的带动,更有政策红利的支持。今年,北辰区对口援建的扶贫资金3800万元中有700万元注入到了山庄乡的4个村,全部用来发展食用菌产业,建设89座出菇棚。满负荷运行时,预计最多用工量能达到600人。

“出家门几百米,就是我工作的地方哩!”山庄乡尚湾村村民周瑞琴从去年开始就在百菌园香菇合作社打工,每月2600元的工资。工作是轻体力劳动,不累,家里活、地里活、照顾家全都不耽误。全家五口人,四口都挣钱,周瑞琴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企业抓龙头、抓技术,打造产业链前端,合作社配套生产和管理,末端让老百姓参与到制棒、出菇、分拣以及后期的销售等各个环节。食用菌这个产业链建起来,老百姓一定能过上小康生活!”王鹏满怀信心。

记者了解到,未来华池县计划利用三年逐年完善东西部消费扶贫车间专家科研基地等建设任务,打造田园产业综合体,集产业、观光、旅游、研发、展销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扶贫示范园,计划2021年扩建占地500亩生产大棚450座的香菇种植基地,生产棚达到600座,全面达到年种植1000万棒的规模。同时,按照高原独特的气候条件,研发示范高原香菇品牌,形成品质好、安全高、无公害、可循环的庆阳独特品牌,占领全国市场,将高原香菇品牌推向世界食用菌市场,全面建成稳定的扶贫产业基地。

2020-10-14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215153.html 1 华池:小香菇撑起致富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