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0年08月26日
第03版:要闻

转文

(接1版)

“旅游+”下的新融合

截至目前,崆峒区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2个,森林公园2个,乡村旅游景点15个,正在创建的4A级景区1个。

崆峒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罗建军坦言,没有吃、喝、游、玩的支撑,乡村旅游就没有发展后劲。结合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崆峒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旅游的业态,提升游客旅游的参与度和舒适度。

由平凉鑫新农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平凉鑫新生态农庄综合示范园项目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大寨乡海寨沟海家河流域,是以体育运动、高空游乐、温泉养生、康养住宿、旅游观光为特色的参与式、体验式景区。目前,这一项目已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辐射周边500多户农民直接受益,带动周边村社300多名群众务工,是崆峒区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的重点项目。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为发挥旅游的产业优势,崆峒区创新双核驱动、多业互融模式。充分释放文化和生态两大优势效应,打造“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全域旅游品牌。通过创新“以业筑巢,以旅兴业”产业培育模式,崆峒区推出了平凉红牛、平凉金果等特色产业品牌。创新“网络营销,远程推广”旅游宣传模式,通过崆峒旅游等平台开展针对性营销宣传;创新服务模式,打造了以半山村落为代表的新型农家乐聚集区,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创新“农旅并进、多业并举”的旅游扶贫富民方式,培育崆峒山景区和半山村落全国“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旅游扶贫示范典型,荣获“2018年度魅力文旅扶贫城市”称号。

围绕融合发展、延伸链条,崆峒区实现了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推进“旅游+”多产业融合,打造崆峒道源、武术、养生、生态“四大”文化旅游名片,推出了景区依托型、城郊街区型、生态休闲型、游园采摘型、特色民居型5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建成了皇甫谧养生院、国医养生馆等十大康养基地,培育中医保健、养老疗养等十大养生产业,成功创建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

全域旅游体系初见成效

2016年11月,崆峒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此为契机,崆峒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区的首位产业精心培育,提出“党政统筹、开发融合、共建共享”的创建思路,唱响“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全域旅游品牌,助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崆峒区区长赵小林说:“按照龙头景区带动、景城一体发展的模式,区上将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等工作融合推进,出台了资金、土地、人才等支持政策,全力保障创建工作和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发改、农林、交通等部门制定了支持‘+旅游’的具体措施。每年设立2000万元旅游产业专项发展资金,整合资金20多亿元,用于旅游道路建设、观光农业培育、景区景点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涉旅事业建设。”

记者了解到,通过实施旅游道路通达、旅游服务优化、旅游供给保障三大工程,崆峒区建成了“六纵十二横”城乡路网、2处游客集散中心和29处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点),开通城乡客运线路和旅游专线53条,新增旅游标识550余处,改扩建旅游厕所148座,新增旅游车位6000多个,智慧旅游全域覆盖,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齐全,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为规范行业管理,崆峒区建立了“1+3+N ”旅游综合治理机制,成立旅游发展中心和旅游餐饮、民宿等行业协会,组建了旅游法庭、旅游市场监管所和旅游警察大队。深入开展文明崆峒提升行动,全面推进旅游酒店、民宿和景区标准化管理。畅通旅游投诉渠道,建立旅游诚信“红黑榜”制度,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启动直升机应急救援服务,“七彩”旅游志愿者群体成为崆峒旅游的靓丽符号。

围绕“全景崆峒”建设,崆峒区持续实施“城区增绿添景、环城生态屏障、生态公园绿化、水系堤岸绿化、景观廊道建设”五大工程和“八沟一河”生态修复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3%,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10天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100%。

为打造旅游品牌,崆峒区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甘肃省首届大众滑雪公开赛等活动,参加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西北旅游营销大会等推介活动,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竞演,坚持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冰雪文化旅游节、国际武术节等活动,推出了养生、研学、体验等八大主题旅游线路,以此让“问道崆峒·养生平凉”旅游品牌更加响亮。

2020-08-26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208371.html 1 转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