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0年08月17日
第02版:要闻

昔日“麦客”闯关中 今朝“椒客”聚成纪

——秦安县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助农增收奔小康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缑玉明

李双胜 吕 霞

7月底,正值三伏天的中伏,“中国花椒之乡”秦安县迎来了花椒采收的最佳季节。走在千户镇川珠梁,椒香扑鼻,从梁顶到沟底,漫山遍野都是红彤彤的花椒。花椒树下,人影攒动,大家都忙着采摘花椒。

在靠近沟底的一片花椒地里,徐王村村民周小虎一会儿给采椒工送水,一会儿用绳子把太高的树枝拉下来,方便大家采摘,忙得不亦乐乎。

周小虎家种了4亩花椒,成熟季节靠自家人采摘根本忙不过来,每年都要招采椒工。“这个季节采椒工很抢手,有时候根本就找不上。今年还算幸运,找了11个人,有附近乡镇的,也有来自庄浪、陇西和秦州区的。”周小虎说,自己家今年估计能摘近7000斤的鲜花椒,如果采椒工中途都不回家,估计半个月左右就能摘完。

谢小英是来自天水市秦州区的采椒工,她一边熟练地摘着花椒,一边告诉记者,今年花椒采摘工价和去年一样,每摘1斤花椒3.5元,一般人一天能摘40多斤,手快的人能摘60多斤。自己干得慢些,一个月下来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今年她还带自己在兰州上大学的女儿一起来务工,正好放暑假,让孩子出来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千户镇是秦安县花椒主要产区之一,花椒种植历史悠久。这里黄土层深厚,海拔在1200米-1500米左右,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于大红袍、秦安一号、油椒等多种优良花椒品种的栽培。近年来,千户镇大力发展花椒产业,花椒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扩大。由于花椒成熟期短,采摘全靠手工完成,工作量很大,所以一到花椒采摘季,“椒农”们家家户户都缺劳力,想方设法雇人来采摘。

千户镇党委书记王胜明告诉记者,花椒产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务工人员到千户镇来采摘花椒。这些务工人员有的来自附近乡镇,有的来自陇西、甘谷、武山、庄浪等邻近县区,也有不少来自陕西和四川省份。最多的时候,近万人同时采摘花椒,场面非常壮观。

“以前,我们这里是许多人跑出去当‘麦客’,现在则变成了‘椒客’聚集地。”徐王村村支书徐增田说,秦安是人口大县,地少人多。以前人们为了赚点钱补贴家用,夏收时节,在自家麦子尚未成熟时,就去外地帮别人家收割麦子,俗称“麦客”。因为气候关系,小麦是由东向西成熟的,所以“麦客”先是到河南,而后由陕西东部渐次向西,一路下来,外地麦子收割完了,自己家的麦子也正好成熟,可以收割了。

那时的“麦客”行囊很简单,一把镰刀,一顶草帽,一个简单的袋子,就是全部的家当。大家往往是三五成群聚在乡镇人多处,等着被人雇用。幸运者很快就能找到活干,运气不好的可能几天没人问。“麦客”基本上是舍不得也没钱住店的,遇上好的雇主就在人家家里住下,没活干的时候基本上是居无定所的,就随便找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将就一晚上。

“现在的‘椒客’与当年的‘麦客’大不一样了。离家近的,雇主早晚得车接车送,中间把饭管上,外地的‘椒客’,雇主不仅要报销往返车票,管吃管住,还得提供新被褥,能洗澡,有wifi能上网。”徐增田说,尽管用工成本不低,但种花椒的收益比种庄稼强多了,平均每亩纯收入在一万元以上,所以人们还是愿意种。

“秦安花椒品质是一流的,也获过很多奖,只是因为秦安蜜桃名气太大了,所以大家只记住了秦安蜜桃而忽视了秦安花椒。”秦安县果业局局长歹富江如此告诉记者。

秦安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优质花椒生产第一县,秦安花椒以颗粒大、色泽艳、麻味醇、绿色营养而誉满全国,1997年选育的秦安一号花椒被列为全国林木良种,先后获国家、省、市多项金奖;2006年秦安花椒通过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2008年秦安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2009年“秦安花椒”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2016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暨论坛会上发布的2016年品牌价值评价结果显示,秦安花椒区域品牌价值达75.91亿元,位居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前列。

近年来,秦安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特产优势,大力发展花椒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基本实现了适宜花椒栽植区全覆盖,全县花椒种植面积约24万亩,挂果面积约18万亩,预计2020年总产量可达1.1万吨,产值13亿元。花椒不仅成了全县果农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每年还为数万名短期务工人员提供了务工增收的机会。

2020-08-17 ——秦安县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助农增收奔小康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206433.html 1 昔日“麦客”闯关中 今朝“椒客”聚成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