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20年05月23日
第04版:探馆

丝路古道上的文明驿站

——探访永昌县博物馆

带柄石刀 新石器时代,长14.5厘米,刃宽5.5厘米。

单耳带流壶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高8.5厘米,底直径4.5厘米,细质红陶,素面无纹饰,口沿微敞,凹槽形流口,形似鸭嘴。短束颈,鼓腹,下腹内敛,平底,口沿至肩部置半环形窄带耳。整器造型简洁,小巧美观。

汉陶楼院 长34厘米,宽34厘米,高37厘米,灰陶质地,平面方形,汉代陪葬冥器。由院墙和塔楼组合而成。院墙顶部覆盖一周“人”字形挑檐,院墙一侧正中开门,下层三面挑檐。二层楼体四面皆开有方形小窗,四面坡式顶。院墙四角各坐落一角楼,院后四角楼为庑殿顶,顶脊粗大,两端上翘,角檐顶面皆有数道细棱象征瓦垅。

北周圣容瑞像佛首 高70厘米,面宽26厘米,青砂岩质,圆雕工艺。头像硕大,面形圆润,高肉髻不存,仅见残迹。乳钉状螺发细密满布,两耳残,可见凿痕。眉心间雕一印堂圆孔,弯眉细目。眼睑凸鼓,呈柳叶形睁开。鼻梁挺直,棱线分明,鼻残。双唇闭合,下颌圆润。面容丰满,神态安详。佛像从脖颈上部断残。工艺简约,气韵生动。

清桃形雕刻玉杯 高5.6厘米,口径13厘米,南阳玉质,器呈半个桃形,杯外以镂雕和高浮雕的工艺雕刻出一束桃树枝蔓,从桃蒂外向下缠附于杯体四周。底部桃枝折成环形以当杯座,枝叶间分别雕刻有五株成双的小桃和三朵盛开牡丹。把桃与牡丹巧结一体,暗含“富贵长寿”的祝愿。整器精巧玲珑,雕刻形意俱到。

明青花人物梅瓶 通高34厘米,底径11.5厘米,平底无款。胎质白细厚重,釉色润亮泛灰,通体青料花卉人物纹,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缠枝牡丹纹,中部为隐士风景图,底部为海水波浪纹样。为民窑中的精品。

永昌县地处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冲和文化重镇,素有“控扼甘凉”“西北之孔道”之称。

自汉武帝时期在永昌正式建县至今,历经番和、鸾鸟、骊靬、显美、焉支、嘉麟、天宝、永昌等八县,谱写了辉煌的古代文明。鸳鸯池、月亮山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证明,早在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蜿蜒西进的汉塞烽燧和明代长城横贯全境,既印证了永昌作为边防军事要塞的重要地位,也代表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和发展。佛教文化东进西渐、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碰撞,始建于晋代的石佛崖石窟、云庄寺石窟、灵宫殿石窟和北周年间的圣容寺,是永昌佛教肇始的历史见证,圣容寺因莫高窟壁画中的记载而享誉全国。千佛阁遗址、虎头崖墓群填补了西夏考古的空白,威武雄壮的明代钟鼓楼被誉为河西“中天一柱”,红西路军战斗遗址、宣传标语、出土枪械,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富感染力的生动教材。

永昌县境内历史文物遗存丰富,曾经出土了距今4000年至10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期石犁1件。20世纪70年代,在县境内发现了新石器文化遗址20余处,其中鸳鸯池遗址出土各类文物3500余件,属马家窑文化,有半山和马厂两个类型。北海子马家湾子遗址属齐家文化。1988年经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认定的文物遗址、遗迹等有120余处。截至目前,全县登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236处,明长城资源185处,汉长城资源65处。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

馆内文物藏品来自四个途径,一是旧庙宇、书院的遗物,二是从民间收集、征集的文物,三是从公安部门移交接收的文物,四是考古发掘的文物。目前,馆藏文物共2499套5641件,其中一级文物134件套、二级文物145件套、三级文物527件套,古籍善本289套1048本。类别主要有新石器时代石器,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陶器,两汉墓葬出土文物,汉、藏佛教文物,古钱币,善本古籍,书画,丝织物,金银器,玉器,明清瓷器,杂器,红西路军革命文物等十多类。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赋予永昌独特的文化魅力。永昌县博物馆逐步改善可移动文物保管环境和保存设施,开展了藏品修复项目,逐年完善藏品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建立健全了“永昌县博物馆藏品数据管理系统”和“善本古籍网上平台系统”,逐步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文物藏品档案,使各项业务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为今后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永昌县委宣传部 张铭功 供稿)

2020-05-23 ——探访永昌县博物馆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91475.html 1 丝路古道上的文明驿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