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9年12月03日
第05版:地理

陇上散落的三国人文印记

位于临洮县城东岳麓山的姜维墩遗迹

临洮县貂蝉湖公园

□  高益群

一部《三国演义》,作者以其生花妙笔,把三国这一段不算长的历史描写得有声有色,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那诸侯争雄的年月,陇右自然也不得安宁,诸多角色走马灯似地在这里亮相,频繁的战争场面在这里发生,一些重大事件通过正史记载、野史传说、戏剧演绎,在寻常巷陌不胫而走,余韵悠悠。特别是散落于陇原各处的斑斑遗迹,成为现代人身临其境,感悟三国文化的最佳窗口之一。

貂蝉、董卓: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

《三国演义》的开篇,展示的是一幅乱世的图景:烽火连天、战事频仍,天下枭雄并起,城头王旗变幻。在乱局中,有两个人物走上历史舞台,一个是反派,一个是正角,共同演绎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两人都和甘肃临洮有关。其一是西凉(现武威)刺史董卓,他凭借军力,借以保护皇上銮驾有功,自任相国、太师,在朝廷专权乱政,废少帝、立献帝,滥杀无辜,满朝大臣坐不安席。另一个主要人物貂蝉,貂蝉叹月忧国、舍身报国,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形象就深深扎根在百姓的心坎里。

《三国演义》书中没有细说貂蝉的故里,倒是早于《三国演义》成书的《三国志平话》中讲道:貂蝉本姓任,小字貂蝉。元代《锦云堂·连环计》一剧又称:貂蝉,临洮人,本姓任,名红昌。因兵乱,流落司徒王允府中。貂蝉聪慧多智,王允以亲女相待。现今临洮县下集镇中川村井任家社人很以她为荣,认为此处就是貂蝉的出生地,这里的任姓人家都是她的宗亲。附近的康家集乡有个貂蝉洞,相传战乱时貂蝉曾避难于此。

近些年,有消息称:“中国古代美女貂蝉魅力不减,芳名被临洮县注册商品商标。”看来,在临洮人的心目中,这个天生丽质的人理应是他们的乡亲。因为如果有了这样一个乡亲,临洮人的生活里就多了一些色彩。化作了民间形象的貂蝉,在当地的感染力已超过了正史描述和文学形象,这就是街头巷尾口口相传的影响力。临洮多出美女,似乎承接了貂蝉的血脉。

据史书记载,从先秦公元前623年至隋朝的583年,期间包括三国,当时的临洮在现今的岷县东北一带,而如今的临洮当时叫作狄道,虽然也是诸侯之间特别是魏蜀两国征战之地,但此临洮非彼临洮。然而,由于貂蝉在除董卓中的重大作用,博得了民间的喜爱,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然而,正史和演义都明确的临洮人氏董卓却很少有人提起,可见黎民百姓有着鲜明的善恶是非观。有人质疑,貂蝉可能是个虚构的人物,但也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王昭君、西施、杨贵妃都有其人,貂蝉也不会是子虚乌有的人物,并引经据典加以论证:董卓府有一侍婢,名红昌,吕布跟此婢有暧昧,董卓是临洮人,进而推断董卓东进京城所带侍婢应该是貂蝉的原型。据说,上世纪70年代初,有人曾于成都北郊拾得一块古碑,上刻“貂蝉,王允歌姬也……随炎帝(疑是关帝即关羽之误)入蜀,葬于华阳县外北上涧横村黄土坡”。如这个传闻属实,对证实历史上确有其人或许能提供一些帮助。其实,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深刻影响,百姓的心目中早已模糊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界限。不管怎样,貂蝉这个距离现在近两千年的山村民女,在人们的想象中充满了神韵,就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也是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磁场。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瓜葛与悬疑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三国演义》描述的在甘肃地界发生的几个大事件,是一部重头戏。根据史书《三国志》上的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蜀汉建兴六年,即公元228年,也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第一次率兵出祁山。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三国时成为魏蜀必争之地。从战略上讲,如果占领祁山,即可夺取天水,切断魏与陇右其它地区的联系,进而“蚕食雍、凉,广拓疆土”。

现今,礼县县城城东23公里,西汉水北岸,有一堡寨遗址,因其位于祁山山脉之中,故名祁山堡。堡寨处于一座石质孤峰上。峰高数十丈,四面均为斧劈刀削般绝壁,远看像矗立的堡垒。据说,此堡曾经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的营垒,堡子南面有暗道直通西汉水河畔,战时作为堡内到山下取水的秘密通道。相传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在堡子北面扎下九个营寨,阵若长蛇,现九寨古垒尚存。南面一片柏树林中,有诸葛亮指挥所的“观阵堡”,现仍存三棵枝繁叶茂的古柏,传说为诸葛亮所种,故称“孔明柏”。堡南还有诸葛亮集驯战马的圈马沟和他试马的上马石。祁山堡西面有诸葛亮陈兵操练的堡城“石营”。

堡上有一座三殿的庙宇,前殿为“武侯祠”,内塑诸葛亮贴金泥塑坐像,羽扇纶巾,仪态自若,仿佛正在筹划进军谋略。天下的“武侯祠”据说有九处,设在祁山堡的这座诸葛亮庙,则为纪念诸葛亮率领蜀军出祁山作战而建。庙宇后殿分别为“关公祠”和“起佛殿”。庙旁筑有的戏台,不禁让人感慨万分:固定的戏台,流水的戏,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人故去了,故事还在,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让后人怀想。如果把发生多次魏蜀之战的陇原作为壮阔的舞台,祁山就是一幅大布景。

《三国演义》上说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攻魏凡六次,但出祁山仅两次。后主刘禅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攻祁山,战于街亭;建兴九年(公元331年)围祁山。其馀出建威,在祁山附近,出散关、守城固、出斜谷,皆经汉中一带。

一出祁山,诸葛亮志在必得。进军途中,他在天水施巧计收了姜维,如虎添翼,没成想,他手下爱将马谡丢失战略咽喉要道街亭,使其前功尽弃。

令读者唏嘘感叹的街亭,事后吸引了多少寻觅探访者的目光。当年发生这场战事的天水,就有三处地段被认为是街亭古战场:一为在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北部的陇山西麓,汉代为街泉县地,又称街泉亭,为陇山的一个山口,地形与书中所描绘的有不少相像之处。另一种说法是在现秦安县东北的陇城镇。据当地人讲,在此地曾出土了一口上面铸有“汉大丞相诸葛武侯制”字样的铁锅,以及弩机、刀、矛等兵器,一些专家据此认为这就是当年马谡带领蜀兵安营扎寨的街亭。还有天水的麦积区有一处温泉,被称作街亭温泉,按此推测街亭应在离此不远处。岁月漫漫,多少历史细节迷离扑朔,这恰恰能激发后人考证的兴趣。

由于失掉街亭,导致陇右三郡得而复失,形势急剧逆转,诸葛亮退守西城,司马懿十五万大军蜂拥而来,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来不及撤退,诸葛亮只好施用空城计,大开城门,在城楼焚香抚琴。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向老成持重、不会冒大险,故怀疑城内有伏兵,于是循山退兵,蜀军化险为夷。《三国演义》描写的这段故事,始终疑团重重。由于不见《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记叙此事,且故事具有传奇色彩,大多人认为是艺术创造,而非史实。但是西晋末年王隐所著《蜀记》中确有记载,且王隐著书时离事件发生时间相隔不久,又似乎可信。如确有此事,按书中描述,空城计发生地点应为天水西南百余里的西和县。

蜀军一出祁山无功而返,诸葛亮的愤懑可以想象,本来是擂鼓进军,却变成了鸣金收兵。他虽与马谡之兄蜀国大臣马良交情甚厚,且很看重马谡,但出于“赏罚之信”,只能“戳谡以谢众”,并且后悔当初未听刘备临终时交代他说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因此,挥泪斩了马谡,是事件发展的必然。

姜维墩、姜维墓:

记功碑与追思地

天水市甘谷县人的姜维,是蜀汉后期的顶梁人物。他的故里,古称冀县,被誉为“华夏第一县”,始设于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68年)。自古以来,此地人才辈出,姜维是其佼佼者。晋人郭颁评价姜维:“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时人赞赏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深解兵意”“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连他的对手魏将邓艾也称其:“姜维,雄儿也。”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曹奂认为:“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现今临洮岳麓山上的姜维墩,堪比“勒石燕然”的记功碑,它把此地与蜀国大将姜维北伐中原这段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当时临洮被称作狄道,属魏地,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姜维多次带兵在此地与魏军交战。此墩原为秦汉烽燧,相传姜维曾将此作为点将台,当地人就将其称为姜维墩。墩台系黄土夯筑,气势宏伟。其南北长近7丈,东西宽4丈许,墩高达3丈多。墩台顶部南北长达4丈,东西宽近2丈。墩台下方暴露粗绳纹瓦片,曾出土秦汉砖瓦及铁戟、铁甲等遗物,人们不但从中窥视到古时生活的一鳞片爪,并且对蕴藏在兵器甲胄中的战争故事表现出莫大的兴趣。

据专家考证,姜维在北伐中,曾分别于蜀汉延熙2年、延熙10年、延熙16年、延熙17年和延熙18年五次率领大军围攻狄道。前三次伐魏,均未奏捷。延熙17年,即公元254年,魏国时任狄道长的李简致密信于蜀国请求投降,蜀卫将军姜维借机出陇西占据狄道。其后,姜维令荡寇将军张嶷为前军攻打陇西郡治襄武,魏国派辅国将军徐质前来应战,由于魏军兵力占据优势,带病出征的张嶷临阵殒身,实现了其“马革裹尸”的誓言。率兵跟进的姜维设计于阵中杀了徐质,击退魏军。随后,姜维攻占了河关(现积石山长宁驿)、临洮(现岷县)。不久,魏军主帅大都督司马昭率大兵赶到,姜维只得撤兵,并把狄道、河关、临洮百姓迁徙至蜀安置。此役虽斩杀了魏国大将,但蜀军亦折一大将,打了个平手。

翌年,即延熙18年,第五次征战狄道是姜维的得意之笔。据《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载,此役“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较为详细的过程是,公元255年夏,蜀国乘魏国发生政变之机,姜维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将军张翼等将士出兵狄道,再次北伐。于狄道以北洮河西岸的故关一带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所率的军队,杀魏军数万人之众。这场战役,正史记载甚简,倒是三国演义将其叙述得绘声绘色:魏蜀两军阵前对垒,王经属下“四将分左右而出,来战姜维。维略战数合,拨回马望本阵中便走。王经大驱士马,一齐赶来。维引兵望着洮水而走;将次近水,大呼将士曰:‘事急矣!诸将何不努力!’众将一齐奋力杀回,魏兵大败。张翼、夏侯霸抄在魏兵之后,分两路杀来,把魏兵困在垓心。维奋武扬威,杀入魏军之中,左冲右突,魏兵大乱,自相践踏,死者大半,逼入洮水者无数,斩首万余,垒尸数里。王经引败兵百骑,奋力杀出,径往狄道城而走;奔入城中,闭门保守”。这一段描写把姜维的智勇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节虽有联想和想象的成分,但事情的主干符合史书所记。此役歼敌甚多,尽挫魏军锐气,扬了蜀军军威,姜维为此受到蜀国后主刘禅的褒奖。

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力图恢复汉室,采取的依然是诸葛亮“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策略,又支撑弱小的蜀国延续了近30年。有诗赞姜维:“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称其志高胆大,矢志不渝地为汉室复兴而征战。然而,后主无能,治国无方。而频繁的战事,又使军民不能休生养息、国家元气不能恢复。加之策略上的失误,姜维只能抱憾而终。历史总是沉默的,但这些散落在荒郊山野的历史碎片,却留给人们说不尽的风云往事,姜维墩就成为后人诉说这位“忠勤时事、才兼于人”英雄故事的平台。

公元264年,姜维施假投降之计不成自刎身亡,“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蜀国及其故里的人们对其倾注了浓郁的感情。其墓地之多,亦反映出人们对他的哀念之情。

姜维墓在甘、川两地有很多座,四川芦山、剑阁、汶川、江油,甘肃甘谷、天水均有其墓地,孰真孰假一直存在争议。

《三国战略重地-天水》一文介绍说:“天水市秦城区西南铁堂峡有姜维祖茔及其墓,传为居住地。”据《天水县志》卷之一《地理志》记载:姜维墓曾是“大冢巍然,相传冬不积雪”。《直隶秦州新志·卷之二·山川》中记载:“姜维墓后的峡谷为铁堂峡,峡内有一铁堂庄,有姜维的祖茔,近旁有姜维堡、躲箭石、门钮沟等三国古战场遗迹。”

作为姜维故里甘谷县六峰镇的姜家庄,有姜维衣冠冢。传说姜维兵变被杀后,暴尸原野,魏派专人监视,不得掩葬。姜维部下设法偷得衣冠靴子,背回故里,家乡人依南山筑衣冠冢,靴子别葬冢旁,南山也就有了靴子坪之称。此后,又在附近修建了姜维纪念馆,杨成武将军亲笔题写了“姜维故里”碑。千百年来,每逢姜维诞辰,故乡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正是“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处惟余追思地”。

在甘肃,正史、野史中有关姜维的许多内容已经凝炼成家喻户晓的故事,在市井草野流传,并体现在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成为当地人共同的记忆,历经千年而不衰。

邓邓桥、阴平:

古道遗迹与民间情愫

打开甘肃地图,与四川接壤的陇南,山大沟深,沟壑纵横,不亚于蜀道之难。然而,正是从这里的阴平古道,魏国大将邓艾父子带兵,出其不意一举攻克成都,灭了蜀国。当时,蜀国大将姜维率十万大军正在川北的剑门关镇守蜀国的门户。这和一千多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德军避开法军的马奇诺防线,绕道比利时,从险峻难行、树木丛生的阿登山区,突入英法联军后方,最后攻克巴黎十分相像。

魏甘露初年,即公元256年,邓艾父子奉旨伐蜀。当时,魏将钟会带兵奔袭汉中,后与姜维在剑门一带鏖战,邓艾则另辟蹊径,以迂为直,偷渡阴平。《三国志·邓艾传》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艾以毯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文中所指凿山通道七百余里,现今在宕昌县城东南30公里处花石关的悬崖峭壁上仍留有遗迹。这里山高峡险,地势陡峻,一段长约200米的地段布满了古代栈道留下的栈孔。远望如星辰错落、棋子参差,煞是好看。宕昌至文县(古时称阴平)的七百里栈道,目前虽只留下这一小段遗痕,但仍能看出此工程的浩大与修筑时的艰难,至今仍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对研究这段历史颇有价值。当地百姓为纪念邓艾父子督军修栈之功,将其称为“邓邓桥”,古栈道留下的斑驳痕迹便是这二位将军艰苦征战的佐证。

阴平古道最险要的路段是摩天岭。其岭南坡山势陡峭,无路可行,就是“阴平险峻与天齐”“邓艾裹毯从此下”的地方。翻越摩天岭,沿着阴平古道,又跋涉五百多里山路,邓艾先取江油、继而下涪城、占绵竹,很快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刘禅偷生降魏。至今,阴平古道沿途还留有邓艾磨刀时用过的磨刀石、丢失衣服的落衣沟,还有魏兵歇息时抖鞋土的鞋土山、练兵的射箭坪……

据当地老人讲,路途曾有一块写有“邓艾过此”的石壁。用水洗其壁,字迹显露,水干字则隐,后毁于修路。有了这些景观,这一带风景就有了灵气。当然,这未必就是邓艾率兵经由此地时留下的痕迹,倒像是后来当地百姓凭借想象杜撰出来的场景,但从中可以看出对这一经典情节的民间情愫。当今,如能和1700多年前的邓艾将士站在同一片土地上,进行一次亲身体验,可以将前夜残梦化作今日遐思,似乎当年的尘烟仍未消散,军队的呐喊声依犹回荡在山谷。

千年的沧桑,在陇上留下的历史片段,就像一部百看不厌的大书,可供后人无数次翻阅;这些镌刻着三国印记的古老地标,必将成为人们实地探访三国遗踪、身临其境感受三国文化精彩的一站。


2019-12-03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61963.html 1 陇上散落的三国人文印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