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9年11月26日
第05版:茶座

这么多“娶不起”的农村光棍说明了什么?

巩淑云

“娶不起”,农村青年苦天价彩礼久矣。提到农村陈规陋习,天价彩礼必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让农村青年“娶不起”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价的农村婚介和“媒婆”介绍。为有效遏制农村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中央农办、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意见》中就解决农村婚恋陋习问题进行了规定:“宣传引导抵制高额彩礼、奢华婚礼”,“加强对农村婚介机构和农村‘媒婆’的管理”,“引导婚事新办”,倡导“创新青年婚介服务方式”等。《意见》的印发必将有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

从较短时间看,农村“娶不起”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在全面开放二孩之前,计划生育政策使一些重男轻女的人想出各种“对策”,使得出生性别比出现失衡,这一现象农村更甚于城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其中的数据分析总结道:“1982年以来,城镇和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都呈上升趋势,但农村地区上升更快,导致城乡差别日益扩大,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2005年。”2005年,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达到了122.9。(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时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正常情况下,出生性别比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在102-107之间是正常的,超过这个数值则为异常。)人口出生时性别比异常,也就意味着进入适婚年龄时男女比例也是失衡的。如此大的比例乘以庞大的人口基数,农村光棍数量是十分惊人的。加上婚恋中“男高女低”的思想观念,农村女孩更愿意嫁到城镇,这更加剧了农村男青年的婚恋焦虑。“僧多粥少”,男性青年不得不出更高的彩礼来增加婚恋成功的筹码。

从长时段看,乡村中的男女有别传统被转化为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据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的阐释,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形成的熟人社会。这个社会中,家族是一个事业社群。为了稳固乡土社会的秩序和家族社群的稳定,男女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事业,因此男女是有分工和秩序的,因此叫男女有别。但是,男女有别的传统在近几十年的出生人口性别选择中被转化为重男轻女的男性中心文化。这种文化包括社会地位上的男尊女卑、社会权利上的男主女从等,因而人为地改变生理上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比例多大,就有多少成年的光棍,也就有多少当年未被选择生下来的女孩。

但是,问题的重点并不是从文化观念的角度批判农村的男性中心文化,而是要反思为什么男女有别的乡土社会秩序会转化为重男轻女的思想?在笔者看来,最核心的转化机制来自农村最现实的问题——养儿防老。在农村的传统中,家族作为“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以同族、同姓的男性为主轴来保证其延续性。女性会因外嫁而成为“泼出去的水”,嫁入某族的女性则随男性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在这个传统中,如果没有儿子,老无所依就成为很现实的问题。因此,当自然生育无法满足政策和养儿防老的现实时,人为选择新生儿性别就成为不得已的对策。因而,重男轻女,重的不是“男”的面子,而是“男”的里子。

那么,相比较而言,为什么农村更加注重养儿防老?很显然,是因为农村的养老机制没有城市健全。在农村,老人是没有退休金的,他们所有的生活来源都来自于子女(传统观念中,几乎全部来自子,而不是女)。即便现在有老年金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但是他们的生活照料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所以,不论从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农村养老问题仍然是大问题,也仍在影响着农村的性别观念。

从大的方面看,越是贫穷的地方,光棍越多、彩礼越离谱,这说明农村光棍问题以及背后的“养儿防老”问题根本上是农村的不发展积累在人的再生产上的难题。越是不发展,养老育儿等所有问题都会凸显,光棍多便成为农村不发展的表现,并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要以现实的眼光去解决农村养老的问题,以及农村长久的发展问题,这样才有可能慢慢解决农村光棍多这一棘手难题,重男轻女的观念和天价彩礼的陋习也会逐渐消失。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当我们以当下城市化的、中产性的眼光去想当然地批判农村的陈规陋习的时候,应该稍微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些所谓的陈规陋习是否只是农村落后愚昧的表现,这个背后是否是社会的结构性因素所导致。如果是,我们要做的,是发掘这个因素,并试图解决它。 据《农民日报》

2019-11-26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60762.html 1 这么多“娶不起”的农村光棍说明了什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