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9年11月05日
第01版:头版

一株藜麦在甘肃的故事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薛巍敏

近年来,甘肃紧握科技兴农钥匙,催生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尤其是高附加值农业黄金产业——藜麦,已在金昌、张掖、武威等地勃然兴起,那澎湃着的红色巨浪闪烁着迷人的霞光,闪烁着大地金色的希望,为河西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南美作物与甘肃结缘

藜麦,是南美洲高原特有的藜科作物,迄今已有七千年的种植历史,原产地为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是古代印加民族的传统食物,在位帝王在每年种植期用金铲播下第一粒藜麦种子,藜麦被推上“粮食之母”的尊贵地位。

早在1988年,藜麦由西藏农牧学院和西藏农牧科学院联合引进我国,1992年至1993年在西藏境内小面积种植成功之后,山西、吉林、青海等地也相继引入并有不同规模的种植。然而国内种植地区虽多,但均未对藜麦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与开发。

2007年初春,在国家外专局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的支持下,来自玻利维亚的藜麦专家第一次把藜麦的种子播在甘肃陇东的试验地里。

“第一次藜麦试种结果却因出苗率和产量都很低而未成功。”如今已经是全省藜麦首席科学家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杨发荣告诉记者。经历过那次失败后,并没有熄灭甘肃农业科研人员对于藜麦的热情,他们继续在全省不同区域试验推广,优选最佳生态区,最佳品种和最佳栽培方法。

从2011年开始,杨发荣和他的研发团队在甘肃外专局支持下从国内外引进23个藜麦品种和100余份资源材料,踏上了藜麦科学研究的攻关征程。

“藜麦虽然是从海外引进的新物种,但它毕竟生息在南美最严酷的生态环境之中,甘肃有许多地方与南美有着类似的生态环境,一定要把藜麦搞成功。”靠着这种信念,杨发荣在敦煌、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兰州、临夏、合作、定西、庆阳等地建立了示范点10多个,针对藜麦的适种区域、品种引选、栽培技术、品种选育及副产品饲料化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藜麦在全省各地试种成功3000多亩,并掌握了藜麦保苗矮化栽培、病虫害防治、副产品饲料化利用等技术,同时在国内率先选育出藜麦新品种“陇藜1号”“陇藜2号”“陇藜3号”“陇藜4号”。

杨发荣他们经过几年的试种和对比实验,证明甘肃省大部分地区都适合藜麦种植,其中定西、永靖、康乐、民乐、秦安、秦王川、天祝、红古、榆中、永昌等高海拔及贫困地区是种植藜麦效益最好的区域。

“去年,当秘鲁大学的外国专家来咱们省参观藜麦田时,不禁发出感叹:‘这里的藜麦比我们原产地的藜麦长势都要好啊’。”杨发荣相信,藜麦在甘肃必然大有可为。

五彩藜麦带来“金果实”

十月下旬,当记者站在天祝县的藜麦实验田中,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藜麦田已把这里点染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令人醉心不已。

一粒种子播下去,一个产业兴起来。甘肃引进并发展藜麦产业,不但可以为甘肃省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找到一条有效途径,调减玉米、大麦等作物种植面积,培育出新的特色优势产业,而且,对扶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藜麦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瘠薄、耐盐碱,对环境条件要求低,人工和生产资料投入少,经济效益远高于小麦、大麦、青稞、玉米等其它作物。

天祝县从2017年开始在南阳山移民区种植藜麦5000亩取得成功,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亩产值达1200元。去年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县推广种植藜麦3.38万亩,平均亩产141.2公斤,亩产值1129.6元。

“以前地里种的玉米一年到头也就够个家里的口粮钱,但开始种植藜麦后,收入有了很大提升,每公斤好品质的藜麦可以卖到十几块。”天祝县祥瑞新村村民王学武告诉记者,自己现在种着一千余亩藜麦,今年形势好,出苗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转7版)

2019-11-05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57056.html 1 一株藜麦在甘肃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