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9年10月17日
第04版:壮丽70年

华亭 脱贫路上的“五朵金花”

华亭市河西镇仿真花加工扶贫车间。

本报记者 胡旺弟

一年前,华亭市神峪乡草窝村村民李三保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而如今,他养了330只“溜达鸡”、3头“架子牛”,土鸡、土鸡蛋搭乘农村电商平台,卖上了好价钱,一跃成了村里的脱贫带头人。

养鸡白送鸡苗!草窝村贫困户李三保没想到“这天大的好事能砸到自己头上”。以前他能外出打工挣钱,老人偏瘫卧床后,李三保就被“拴”在家里了,一下子没有了经济来源。没办法,他养了两三头牛,每年靠卖一头牛犊收入五六千元,再打点零工过日子。去年3月,按照他点的“菜单”,县里给他送来了100只“扶贫鸡”,在自家的山林里放养。没打算赚啥钱的他,端午节就卖出了30只鸡,一只卖60元。还有土鸡蛋,不论斤按个卖,一枚卖1元。这下,李三保一下来了劲,现在他养了330只“溜达鸡”。

“这些都多亏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李三保说,村里的路通了,房子建好了,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这几年,村里跟他一样的很多贫困户都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华亭是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在全省都叫得响。但是,华亭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富裕”光环之外,“贫穷”如影随形。华亭煤炭资源富集,但全市101个村子,四分之三都地处关山林缘区,地势陡峭,土地贫瘠,是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

为此,华亭市建立财政分配新机制,通过“以工哺农”的方式,将工业发展成果转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每年将上年公共财政收入的15%列支财政支农资金,对扶贫资金投入只增加不缩水。

2015年以来,华亭从钱袋子里“挤”出了比上级安排扶贫资金多2倍多的资金,累计列支4.36亿元,从最偏远、最贫困、最落后乡村入手,全力以赴补短板,培育富民产业。结合实际,大力发展 “五大三特”富民产业(“五大”即:肉牛、核桃、药材、蔬菜、劳务;“三特”即: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乡村旅游业),产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近年来,累计安排到户资金5929.2万元,投放基础母牛2270头、鸡苗13.6万羽、中蜂2000箱、仔猪6291头,建成“扶贫车间”14个,带动80%以上的贫困户人均增收4800元,超出脱贫标准1300元。

强化龙头带动。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按照“五个所有”的思路(所有产业都由合作社来经营,所有农户都在合作社的组织之内,所有合作社都在龙头企业的牵引之下,所有合作社都与龙头企业链接,所有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都在政府惠农政策的辐射之内),共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56个,覆盖农户1.86万户,其中贫困户6195户,户均年分红870元。同时,强化就业增收。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最现实、最直接、最快捷的主渠道,依托华煤集团等本地企业以及财政投资项目用工需求,落实用工岗位1464个。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210个,建成劳务输转基地22个,5251名贫困人员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创收4500元。

近年来,帮联单位先后实施产业开发、危房改造、易地搬迁、道路建设、技能培训等帮扶实事43类500余项,先后帮助贫困村、贫困户确定帮扶措施2300多项,做到了项目覆盖到户、资金受益到户、帮扶链接到户。

扶上马,送一程。华亭在全面落实“一户一策”的基础上,出台精准到户的“菜单式”产业扶贫政策。根据已脱贫户、未脱贫户、非贫困户的不同发展需求,深入研究,重新制定了牛、药、核桃、菜、特色种养、杂交构树7个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确定了实施产业富民、设施强基、文化铸魂、善治安村、生态美颜“五大工程”,使农村成为“看得见山水”的美丽风景线、“记得住乡愁”的民生致富线和“留得住乡情”的文化文明线的脱贫巩固提升总思路。

2019年计划投资2.7亿元,实施农业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巩固、人居环境改善项目3类42个。华亭市不仅拿出“真金白银”,为贫困户量身定制核桃、药材、蔬菜种植和家禽养殖等脱贫“菜单”,让贫困户自主“点菜”,还为每个贫困村确定了2个长远发展的主导产业和2个短平快特色产业,各乡镇、部门则帮助贫困户解决产业发展中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难题,确保每户至少有1个主导产业和1个辅助产业。

华亭不但实现了“家家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脱贫项目”,肉牛、核桃、中药材、蔬菜、劳务产业也蓬勃发展,成了农民脱贫路上的“五朵金花”。

2019-10-17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53353.html 1 华亭 脱贫路上的“五朵金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