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琴琴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9月26日,白银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黄河白银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邀请专家从专业角度来“问诊把脉”“开方抓药”,为白银市编制《黄河白银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借鉴。推进黄河白银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突出黄河治理、保护、利用和管理四大任务,打造安全、生态、数字、文化、幸福黄河,走出一条生态创新高质量发展新路。
治理形势严峻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黄河上游,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也是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的交汇区。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承担着南保水土、北御风沙、中保黄河水质的重大责任,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推动黄河白银段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对于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障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白银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8.6%,每年约6000万吨泥土进入黄河。特别是黄河的一级支流祖厉河,在黄河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的6条入黄支流中,祖厉河流域年均入黄水量仅占1.46%,年均入黄泥沙量却占39.58%。黄河白银段两岸原有各类低标准堤防工程214.2公里(其中左岸123.6公里、右岸90.61公里)。由于历史原因,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河堤不衔接,并且大部分河堤为土砂堤,仅有小部分堤防为干砌石或抛石护面,基础埋深浅,淘刷易滑堤,难以抵御洪水的冲刷。1981年洪峰流量5640立方米/秒,2012年7月连续3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流量达30多天,致使白银市沿黄各县区遭受较大损失,加快黄河防洪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工矿业粗放发展,导致白银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工矿业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原本脆弱的生态更加恶化,黄河白银段生态问题不仅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瓶颈,而且严重威胁黄河生态安全。
坚持规划引领
白银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黄河保护治理工作。面对黄河白银段流域的严峻形势,该市在以往有效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上,于2012年就开始谋划黄河白银段生态环境综合性、系统性的保护治理工作,委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了《黄河上游白银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4年,谋划提出黄河白银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委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了《黄河白银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预算投资1790亿元开展16类335项生态治理工程。通过积极汇报争取,2017年《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启动实施黄河白银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2018年,在原规划基础上,重新编制了《黄河白银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初稿)》,《实施方案》中有18个项目已先后实施,总投资111.64亿元,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资金13.85亿元。为抢抓黄河流域治理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再次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充实完善,重新编制《黄河白银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今年以来,根据习总书记视察甘肃和河南时做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唐仁建省长到白银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讲话要求,白银以原规划为基础,着手开展规划修编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北部干旱荒漠风沙源综合治理区、中部城镇工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南部黄土丘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为布局,统领实施生态恢复治理、水环境污染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干支流防洪治理、防风固沙治理、生态经济带建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大数据库建设9大工程,着力打造“安全、生态、数字、文化、幸福”河的总体框架。(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