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9年09月23日
第03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一张蓝图绘到底

——访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军,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杰

本报记者 房惠玲

9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在兰州举办“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天水市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军,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杰就记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记者: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坚持精准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围绕脱贫攻坚做了大量工作,请问,天水为了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建杰:天水是国家和省列重点扶贫开发地区之一。五县两区中除秦州区是“插花”型贫困县区之外,其它五县一区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区。

近年来,天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论述和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全力推进深度贫困县区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33.15万人减少到目前的15.0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43.31%减少到目前的4.8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3266元增加到目前的7693元。2018年底,甘谷、武山两县已实现了整县脱贫。目前,我们正在以滚石上山的精神,尽锐出战,努力为今年实现秦州区、麦积区、秦安县、清水县、张家川县5个县区摘帽而努力。

记者:请介绍一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天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和变化?

王军:众所周知,天水是甘肃的“东大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第一个重镇就是天水。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写到:“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苏杭一样,是个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物秀丽的地方”。

天水的主要特点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六个不”:不东不西,天水经度在东经104度到106度之间;不南不北,天水纬度在北纬34度到35度之间,恰好位于祖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不大不小,天水总面积1.43万平方公里,人口372万,辖两区五县及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高不低,天水大部分地方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间,市区平均海拔1100米;不干不湿,天水气候湿润,森林覆盖率达36.45%,年降水量在450毫米到600毫米之间;不冷不热,天水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0℃左右,是一个非常适合休闲、旅游、居住、养生的好地方。除此之外,天水还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农业、装备制造、交通区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天水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和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52.0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的473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由新中国成立初的255公里增加到11188公里,4个县区通高速公路,113个乡镇和2491个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2468个建制村通客车;全市铁路运营总里程445.8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的4倍多;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581元和7693元,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29倍和92倍;全市贫困人口减至15.04万,贫困发生率降至4.87%,甘谷、武山两县整县脱贫摘帽,其他五个县区今年将全部脱贫。近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人民群众住得更加宽敞、吃得更加健康、穿得更加时尚、活得更加幸福。

记者:天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首位产业来抓,请问天水市在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张建杰: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诞生地,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五大文化”。同时,天水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旅游景区景点228处,其中有以麦积山、伏羲庙为代表的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景点7处。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天水深入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和良好基础。

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着眼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立足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优势,提出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发展目标,明确将文化旅游作为全市国民经济首位产业培育打造,加速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积极实施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攻坚行动,着力推动天水由文化旅游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

据统计,2018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机构数达到872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8个;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2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3.3亿元。

记者: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根本要求,天水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军:天水是人口大市,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任务还很艰巨。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认真研究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结合天水实际,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全市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比如,今年我们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困难增多的情况下,按照“大的不行小的补、重的不行轻的补、二产乏力三产补、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思路,聚焦高质量发展,全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合力扩大有效投资,大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上半年一二三产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等主要经济指标都有较快增长,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中排名第5位。

记者:作为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国家老工业基地,70年来,天水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的成效有哪些?

王军: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水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工业总产值仅89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不足7%,生产方式以手工业作坊为主。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按照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东北、华北等地的天光、永红、二一三等35户等工业企业陆续迁建天水,天水从此成为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以后,天水对462户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了以企业产权制度和用工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企业产权逐步清晰,活力逐步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战略机遇,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全面启动出城入园,扎实开展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全面实施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25.65亿元,是194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564.9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7.8亿元,是1949年全部工业企业的37711.9倍,占全市税收收入的64.7%。

2019-09-23 ——访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军,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杰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50067.html 1 一张蓝图绘到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