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9年09月11日
第01版:头版

平凉红牛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崆峒区赛牛相牛大会 (崆峒区宣传部供图)

本报记者 吴正楠 段睿珺

打造中国平凉红牛育种“硅谷”,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肉牛种质科技创新基地和省农科院平凉红牛良种中心先后落户平凉;《平凉市进一步加快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出台实施;引进和培育一大批龙头企业;成功举办第十四届(2019)中国牛业发展大会暨首届平凉红牛节……

一系列举措,让平凉红牛产业围绕六大体系建设,迈向品种化繁育、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养殖户的新打算

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平凉红牛披红戴花,整齐排列,精彩亮相,引来了众多养殖户的围观、好评。

这是9月6日记者在平凉市崆峒区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科技创新基地赛牛相牛大会上看到的一幕。

当天,崆峒区第五届“平凉红牛”赛牛相牛大会揭榜。由中国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畜牧兽医研究所、平凉畜牧渔业管理站的专家、教授组成的评委团,从参赛的302头精品牛“选手”中评出了12头获奖牛。“状元公牛”的畜主为崆峒区花所镇光明村郭凯,“状元母牛”的畜主为崆峒区寨河乡鄢铺村兰新奇。参赛获奖牛一等奖奖金3万元,二等奖奖金2万元,三等奖奖金1万元,参赛奖每头牛1000元。

牛产业是崆峒区助农增收的“首位产业”。赛牛相牛大会的举办展示了崆峒区牛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政府扶持牛产业发展的力度和决心。“牛养好了,还能获得政府的奖励表彰,让我们养牛更有信心了。”兰新奇说。

在现场,参加赛牛相牛大会的养殖户纷纷为这个活动点赞、叫好。自己家养的牛获奖了,崆峒区寨河乡高寨村郝利龙的母亲心情十分激动。她告诉记者,自己喜欢养牛,家里也新建了牛场,要是能得到更多的扶持,养殖规模可以达到500头。

带着家里两头牛前来参赛的崆峒区草峰镇安家村村民安亚越在会场上与其他养殖户交流,想联合组建养牛合作社。“家里养了20多头牛,想继续扩大规模,把牛养好。”安亚越说。活动现场,有这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

在崆峒区养殖户一门心思扩大养殖规模发牛财的同时,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79岁的梁忠仁在村里改造的窑洞示范带养了7头红牛。“窑洞养牛宽敞,牛活动地方大,有黄土味,不容易生病。”不服老的梁忠仁说,不养牛就没精神,和牛在一起,精神就来了。

崇信县打造的窑洞养牛示范带,是全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维修加固废旧窑洞,打造平凉红牛核心区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平头沟村共改造废旧窑洞210余孔,配套修建了堆粪场、草料场、消毒室、防疫室等设施,推行公司养、大户养、群众养的模式,还制定了窑洞养牛技术规范,在防疫、消毒、粪污处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操作,做到标准化生产。现在,昔日的“土窑洞”已成了“金牛窝”。

平凉红牛又红又牛

平凉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曾有“农民唯养牛”的历史记载。当地民众养牛饲养方式非常精细,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平凉红牛”这一优质肉牛种质资源。

(转6版)

2019-09-11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48419.html 1 平凉红牛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