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9年08月26日
第08版:第二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 特刊

“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

——第二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综述

嘉宾正在参观展区

8月25日,前来参加2019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陇南分会的嘉宾饶有兴趣地参观文县展区内的“纹党之王” 。 陇南有入典中药材400多种,中药材品种资源居全省首位,被誉为“天然药库”“千年药乡”。近年来,陇南市把发展壮大中医中药产业作为十大生态产业的重点,紧紧围绕把陇南建成全国优质药源基地,以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统筹推进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多元营销,大力培育发展中医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企业效益,有效带动了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8.1万亩,产值21.56亿元,中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陇南也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的中药材交易中心。本报记者 白杨 摄

本报记者 祁玉洁

我省依托中药资源优势,坚持以“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实验区”和“药博会”两个“国字号”品牌为引擎,突出中医药产业和扶贫产业相结合,创出了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甘肃模式”。

今后,我省将通过深入挖掘汉代医简、敦煌医学、针灸养生、藏医藏药等中华传统医学的文化旅游价值,推进中医中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通道物流产业协同发展。

新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谢金龙是陇西县首阳镇南门村村民,这几年通过种植中药材,生活得到彻底改变。他说:“中药材就是摇钱树,赶上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30几吨,一年收入十几万元。村里百分之七十的农民都种植中药材,人均年收入可达5万元左右。”

第二届药博会期间,记者走进陇西中药材交易市场。这里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和当地药农们谈笑讨价,到处都是一片热闹的场景。河北省安国市的采购商刘鹏和谢金龙达成了一批10吨的中药材切片交易,他说自己每隔一个月就会来采购药材,陇西是千年药乡,药材品质很好。

甘肃省中药材交易中心是集中药材交易、交收、仓储、物流、检测、融资、质量追溯服务于一体的陇药产业发展服务平台,能解决买(卖)难、融资难、违约多、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加速中药材流通。

去年该交易中心已经为2000多家上下游客户提供了30多个中药材品种的在线交易、结算、仓储、物流等供应链服务,高峰时日交易额达1000万元以上,供应链运营成本大大降低,运营效率极大提升。

第二届药博会期间,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不仅与陇南市羌源富明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渭县清凉沅金银花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签订协议,还与省外的广州至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订了平台交易采购协议。

据统计,此次药博会期间共签订交易采购金额约25亿元,为推动我省由药材资源大省到药材产业大省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董事长杨彦昌说:“通过中药材采购大会,打造集生产、采购、物流、金融保险等功能为一体的供应链平台,促进全省中药材产品产销企业、国内大型医药采购企业、省内金融保险企业、中药材仓储物流企业密切合作,寻求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道地药材交易商、采购商,能够在更宽阔的中医药领域加强交流、寻求合作,携手推进中药材产业共同发展,共享互利共赢新成果。”

随着众多交易采购协议的签订,一个个项目也纷纷落地,广药集团利用陇西道地药材的优势资源,投资3亿元在陇西布局建设中药科技产业园,进一步拓展定西中医药产业发展空间,为陇药产业注入更强劲的动力、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本次药博会招商成效更为明显。据悉,在博览会期间举行的招商大会上,我省推介中医药招商项目112个,实际交易品种达300种以上,有200余家下游企业和上游供货的合作社及加工企业参会。期间,陇西县主会场签约合同项目34个,交易采购合作协议12个;民乐分会场签约11个项目。这些中医药项目的签约,将为我省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在第二届药博会上,部分企业展示的产业扶贫也成为一大亮点。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将中药材产业作为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引擎来抓,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社+公司的合作模式,实现订单生产,保底回收。

在一家制药企业的扶贫地图上,中医药产业扶贫的步子已经跨越了云南、广东以及东北三省。“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国建设了50多个道地药材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带动200万药农脱贫增收。”该企业负责人介绍,“我们还在临夏州和政县、定西市临洮县引导建立了多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培训,引导标准化种植,带动户均增收3300元。”

据了解,我省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现有中药资源约2540种。截至2018年末,全省75个贫困县中有43个县就把中药材种植作为脱贫增收项目或主导产业,覆盖1300多个贫困村,主产区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

在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美誉的陇西,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为拓宽增收渠道,增加中药材附加值,扩大延伸该产业链,第二届药博会期间还举办了李氏故里中医药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提升了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水平,有力推动了文化旅游和中医中药新业态发展,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

近年来,陇西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战略机遇,以“弘扬药乡文化、打造养生福地、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深度发掘陇西药乡康养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国内外康养文化旅游客源市场,以此推动中医药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康养文旅新业态,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介绍,随着大众文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多元化发展的文化旅游业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特别是康养文化旅游活动已成为人们追求现代生活的重要方式。今后,我省将深入推进中医中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通道物流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深入挖掘汉代医简、敦煌医学、针灸养生、藏医藏药等中华传统医学的文化旅游价值,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业发展。同时,深化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实现“一带”与“一路”、西南与西北、中西亚与东南亚的互联互通,为全国各地品质优良的道地中药材远销海内外创造良好条件。

中医药产业不断壮大前景可期

我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祥地。列入全省十大生态产业的中医药产业,经过多年努力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和美好前景。

首届药博会的成功举办,为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开启了良好的开端。一年多来,我省从建设“规模化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规模化中医药深加工企业、规模化中医药物流企业”入手,以点带面,统筹推进,省内规模化中药材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180万亩,比2018年增加30万亩,全省标准化种植率达到39%,增长7%,全省中药材种植保险规模达85万亩,比2018年增加了4倍。

全省现有规模化种植中药材110多种,大宗道地药材30多种,其中当归、党参、黄芪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80%、60%和50%以上,18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全省已建成陇西首阳、康美、岷县等6个大规模交易市场,千吨以上中药材仓储企业25家,通过GMP认证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有104家。

全省中医药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已形成以定西为核心,辐射带动陇南、河西等地区的中药原料生产基地。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90万吨,年交易量120万吨,交易额230亿元。全省有药品批号3013个,涉及药品品种1134个,其中独家原创品种76个,规模以上企业达104户。

甘肃中医药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岐黄中医学院8个、中医中心6个,累计在海外注册中成药96个品种。去年全省中药材出口2051万元,中成药出口3553万元。

根据省上制定的《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未来我省还将在定西、陇南建设当归、党参、黄芪、柴胡、半夏等标准化示范基地;在河西、白银建设甘草标准化示范基地;在白银、酒泉建设枸杞标准化示范基地;在民乐建设板蓝根标准化示范基地。重点建设兰州高新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兰州新区“西部药谷”产业园、陇西中药材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中药产业园以及陇西文峰、首阳中药材市场、岷县“中国当归城”、哈达铺大型药材物流中心等10个产地市场,打造庆阳、平凉、天水、陇南等中医药养生保健基地。

此外,我省还将以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为平台,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更多岐黄中医学院、医院或中心,扶持成熟中药产品以药品、植物药、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种方式在海外注册,推动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壮大。

2019-08-26 ——第二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综述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45689.html 1 “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