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9年08月21日
第04版:大学习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 脱贫攻坚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 郑鹏飞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研究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力军,是各级党委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参谋助手。脱贫攻坚是党和政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最大的政治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理应冲锋陷阵,在为贫困户当好参谋助手的同时更要当好“啄木鸟”,着力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运用学术讲政治的方式做好扶贫宣传

脱贫攻坚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为切实推进这项工作的圆满完成,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通过学术讲政治的方法来研究阐释好习近平扶贫思想、党的扶贫政策以及在扶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鲜经验甚至教训。要坚决摒弃以文件传达学习代替研究学习的虚夸作风,在搞清楚习近平扶贫思想提出的背景、意义、内涵、方法、途径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做好广泛深入宣传。另外,我们也要走出一个惯性认识误区,即我们的有些干部老是在讲:农民没文化没必要大讲特讲,没必要讲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狭隘认识。习近平指出: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过去一些地方扶贫帮困过于注重物质层面,忽略精神层面的引导,影响了扶贫成效。这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和精神扶贫的极端重要性,如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朴素语言和接地气的方式解读理论、分析问题、回答困惑,笔者认为老百姓一定会听得懂、弄得通、跟得上,一旦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发展思路就会自觉涌现。

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通过针对性培训让广大干部群众成为明白人

制约贫困地区、贫困户的两大问题就是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生产方式陈旧老套,这归结起来实际就是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习近平强调:“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要发挥长项,通过政策理论的灌输和文明实践教育对广大干部群众“醒脑”使其成为明白人。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足功课:一是要加大对乡镇干部和驻村帮扶干部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通过进党校集中培训和请专家下乡专题辅导等多途径充电学习,着力从思想上解决部分干部政治觉悟不高、党性原则不强、宗旨意识淡化的根本性问题以及着力解决干部包村不入村、联户不入户、入户不宣传、宣传不到位等不作为慢作为问题,让我们的乡镇干部和驻村帮扶干部自觉承担起引导贫困户转变生产方式的责任。二是要大力培训村干部、乡贤和致富能人。村干部、乡贤、致富能人应该说是土生土长的相对有身份威望的有识之士,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体现其尊重感、存在感、幸福感的角度对其开展家国情怀、人生价值、积德行善等多主题的宣讲对谈活动,鞭笞社会丑恶,褒扬仁义道德,唱响“吃水不忘打井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让这些人切实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感和尊重感。三是要大力开展群众教育活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敢于深入村社组织群众学习,要讲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人民生活的变化、扶贫事业的背景意义、勤劳自强和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还要讲村规民约、孝道文化、家风家训等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和思想精华。

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发展方式上替贫困户寻找稳定的发展之路

脱贫攻坚不仅仅是时限要求更是质量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开展脱贫攻坚调研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这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从侧面说明我们部分地区的脱贫仍处于政策依赖性状态。尽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工作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明确要求,但对其讲话精神实质的正确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阐释好宣传好总书记讲话主旨,摘帽“四不摘”不仅是要宣传福利资源长期一段时间持续供给贫困户还要宣传各级党员干部和帮扶单位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发动机。社科理论工作者应立足贫困村实际,以造血理念推介农村脱贫的成功经验和新型生产方式。通过宣讲座谈,要让贫困户成为突破其思想藩篱的主人,摒弃吃饭思维,树立商品意识和财富经营理念;通过合作社、互助组以及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社会政治组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扶贫车间和规模经济;要从三观教育上激发各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带领贫困户转变发展理念,发展项目产业,吸引城市资源。

(作者系陇南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9-08-21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44846.html 1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 脱贫攻坚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