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9年08月17日
第03版:文苑

水鱼村人的小康梦

□ 丁永斌

水鱼村,一个有着江南韵味的村子。

带着水涌鱼跃的激情,在初夏之际我来到了地处平凉市静宁县界石铺镇西南,一个深居黄土沟壑的小山村——水鱼村。水鱼村由七个自然村组成,如同北斗七星一样,错落有致地撒在簸箕形的山沟里。簸箕口缓缓而下,有条新修的水泥路,不但串连了七个自然村,也通向山顶的庄稼地。在支部书记王世科的陪同下,我们驱车直奔走簸箕背,水鱼村的最高处而去。

水鱼村,其实没有鱼。在簸箕形的山沟底部,流淌着一股清洌的山泉,成为村民煮饭熬茶、浇一畦畦菜地的水。水鱼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贫瘠的山沟,没有见过鱼,只听说水里有种游动的动物叫鱼,曾经有人想捉几条吃,但看到黑黑的背,滑溜溜的,又在泥水中生活,终于还是不敢捞,也不敢吃。有水,有鱼,就叫水鱼村。王书记说,其实,水沟里,那是泥鳅。村上人分不清这是泥鳅,还是鱼,把泥鳅当鱼。村上一直这样传说着,什么时候开始叫水鱼村,叫了多长时间,传着传着,就只剩下名字了,到底怎么回事,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但有一件事人们都记得清楚,疟疾未愈的红军娃巫仰光曾被水鱼村的村民黄荣清收留,赋予了水鱼村另一种含义。泉水溢出,沿着沟洼一直向外面的世界流去,每到一个自然村,都被村民们挖坑储水,以便人畜共用。王书记说:现在水鱼村有水、有鱼了,是村上专门买了几十条鱼苗,让水鱼村名至实归,也点缀着水鱼人的生活情趣。三四寸的淡灰色鲤鱼,或结队嬉戏,或独立僻幽,在冰清的水里,虽然只有六七平方米,浅可没膝的小水塘里,但仍然自由而游弋着。当我走到水塘边时,他们如同惊箭一样,在水里蹿起来。

在簸箕形的半道,我访问了一个残疾人。残疾人王富宝,已经年近六旬,坐在一个包着棉垫、非常低小的木凳子上。头发花白,但梳洗的干净,麦子色的皮肤,被时间划出许多或深或浅或粗或细或稠或稀的线条,上身藏蓝色的中山装和他的身体一样,不肥不瘦。见来了人,脸上堆出热情的笑,还伸出手以示欢迎。乍一看去,是个健康的人。我赶紧上前和他握手问好,他的手粗而大,非常有力,感觉被鹰爪牢牢扣住。在一阵闲聊之后才知道,他自小患上小儿麻痹症,膝盖以下的小腿和脚仍然与两岁孩子的脚腿一样大小。一定是生活已经历练出他面对生命的不公,已经坦然面对,或者是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所以,他没有流露一丝自卑。王富宝用一句话轻松带过:“人这一辈子,哪里有不受苦的呢!”现在的他,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临着马路盖了一间房子,开了一间日用品小商店。我也看到,柜台上摆着琳琅满目的小百货,这个商店已经开了两年多,他的生活过得很惬意。

王富宝商店的背后,顺着一条水泥路拐三个弯出去,就是王富宝的新家。三间崭新的红砖房子,院子在半边种着花,半边被红砖和水泥铺出拼花。“现在太阳的光不会从屋顶照到家里了吧?”我笑着问他。王富宝还秀了一把幽默,说:“没有,没有,现在照着心上了。”离开王富宝时,他非得送我们出门,拦也拦不住。王书记说:送到门口就行,是他一点心意。

虽然残疾,凭借两只手抓着木墩子支撑着身子爬行,王富宝仍然声音洪亮的在身后喊:常来啊!

车行水鱼村之巅,七个自然村尽在眼底。放眼整个山村三周,梯田平整,一台一台,层次分明,白色地膜如缎,绿色的玉米苗在轻风中舞动,整个水鱼村宛如一幅山村美图。听王书记介绍,水鱼村村民的收入以务工为主,但主要劳力外出后,一个人的收入很难带起整个家庭生活宽裕。十八大以来,脱贫、奔小康成为党的重要目标。特别是近两年,界石铺镇政府领导深入水鱼村,对内寻找贫穷的原因,对外寻找脱贫的路子。2018年春暖花开之际,甘肃陇上草牧业公司,一家以饲草玉米种植、加工、销售主一体的企业,经过考察,看中了水鱼村周边几个村子有连片大量的土地。村镇与企业便从技术上、产业结构上、经济效益上进行动员。通过村镇干部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有觉悟的部分群众嗅到了脱贫致富的机会,积极配合,主动拿出自己家的地,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改种。2018年,水鱼村种植饲草玉米160多亩。可别小看了这160多亩饲草玉米,它以榜样、模型的姿态,等待着被群众质疑、观望、谈论。

时间如流水,饲草玉米在技术人员与农户的精心呵护下一天天长高长大。企业能不能恪守信誉,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联合,到底能提高收入,持续发展?手捏着合同的农户,也捏着一颗放不下的心。甘肃陇上牧业公司严格按照合同执行,订单收购。水鱼村有些群众虽然没有签订合同,在玉米收获之季,同样被陇上牧业公司收购。按照每亩平均产量5吨计算,每亩饲草玉米销售收入可达1500元,和传统玉米相比,群众新增加收入每亩500元。160多亩,多收了8万多元,对一个偏僻的水鱼村而言,不信也得信,喜悦与希望原来就在眼前。陇上牧业公司还给水鱼村群众承诺,地里种植的玉米,仍然按照合同收购,群众还可以在地里务工,劳务费和本地区普工的工资保持在一个基准点上。群众的积极性,因为看到160多亩的收成而空前提高,2019年春播种时,筹划了一个冬天的种植,在水鱼村大面积铺开。2700亩,种植面积增长近17倍之多。村镇两级为了让饲草玉米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依靠,采取了行政推动和市场动作并重的模式,在7个自然村成立由村党组织负责人领办的种植合作社,建成全镇饲草种植联合社,全面推行分户种植、统一良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一分五统一”。

种植的问题解决了,销售有合同保障,有行政担保,群众的心放到肚子里了。王书记说,为了解决偏僻山区道路窄小、路基不结实、运输难的问题,拓宽、硬化、沙化农田道路140公里,保证每一片土地都临近道路,以方便运输通行。

小雨濛濛,让水鱼村多了几分安静,玉米苗在细雨中嫩绿亮丽,雨点敲打着白色的地膜,如同敲打着乐鼓。在村委会门口,碰上一位前来给孩子开证明的村民李社教。我便和他聊起来。我问他,去年种植的饲草玉米收入怎么样?他说去年没有种饲草玉米。我感觉吃惊,他显得很难为情,尴尬地笑着,看了一眼王书记说:还是担心过,看了看,觉得真不错,就种了20亩,也加入了合作社。说白了,就是不相信企业与合作社对农村发展产业化的模式。王书记笑着说,我们也是先动员,让一部分人进入这个合模式,再通过一年的种植,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切切实实能从中获得好处,群众自然就积极参加了。在危房改造的过程中,政府也帮着李社教盖了新房子。如今,他对脱贫致富充满期望:“现在只有一个儿子还在上学,花费少了。在政府的引导下,我们种了饲草玉米,不出远门打工,在自己家地里就能收十多万元,也很好。”

水鱼村支书王世科在这个村上当支书快30年了,他对村上的发展了如指掌,178户人家,十年前几乎都住着土木房子,年久失修的危房遇到下雨,群众提心吊胆。十年后的今天,家家都是新砖瓦房,有些村民还建起了小二楼,私家车也有十几辆。住楼房开小车是水鱼村人想都没有想过、也不敢想的事,如今都成了实现。现在,在党和政府大力推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好形势下,特色农业因地制宜,优化产业持续发展,增加收入政府担保。王书记信心满满地说:“脱贫,已经不是水鱼村的目标,小康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2019-08-17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44155.html 1 水鱼村人的小康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