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9年06月06日
第03版:市县

文明新风拂面来

——礼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本报通讯员 杨建强

初夏的时节,走进脱贫攻坚一线的甘肃礼县城乡,扶贫夜校灯火通明,精神扶贫文艺小分队巡回展演,拆危治乱如火如荼,产业扶贫扎实推进……全县人民正在奋力拼搏,大打决战脱贫决胜小康攻坚战,开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征程。

扶贫夜校 启迪民智

今年来,礼县各乡镇强化组织领导,层层靠实责任,指导督促包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在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办扶贫夜校,广泛组织县乡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志愿者、新乡贤、先进典型、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老教师)以及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2支志愿服务队和“十讲”主体单位先进作用,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扶贫夜校进行现场宣讲授课,在课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群众所需,科学谋划、合理安排,重点围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脱贫攻坚,围绕扶贫政策、“3+1”冲刺清零、“十查十清零”脱贫攻坚集中行动、拆危治乱、扫黑除恶、移风易俗等重点工作任务,确保学习内容易理解、易掌握、接地气,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

组织方式上采取“固定+流动、集中+分散、定期+不定期”的形式,活动地点上采取或在农家书屋、或在村级学校、或在农户家中,活动形式上通过讲政策、学法规、答疑惑、看视频、讲故事、诵经典、评先进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精准扶贫政策,实现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如今,在礼县的29个乡镇568个行政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扶贫夜校犹如满天的繁星,在广袤的兰仓大地到处闪烁,成了脱贫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精神扶贫 滋润民心

在全县脱贫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刻,针对部分群众精神萎靡、境界不高、眼界不宽、意志消沉、好逸恶劳、迷惘懈怠、缺乏追求、“等靠要”等现象,礼县宣传文化系统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弘扬正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舆论引导作用,以扶贫扶志扶智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把精神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按照“文艺搭台、政策唱戏”的思路,把理论、政策、文艺、技术等要素有机嫁接,组建了礼县精神扶贫文艺宣传小分队,通过编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积极宣传脱贫攻坚理论政策、纠正不良倾向、培育致富技能,在文艺演出活动中让广大群众受教育、受启发,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现如今,在礼县29个乡镇的贫困村组,随处都能看到全县精神扶贫文艺小分队载歌载舞、说学逗唱等精彩演出场面,精神扶贫文艺小分队以“精神扶贫助推精准脱贫”为主题,精心创作了大量精准脱贫题材的快板、小品、舞蹈、戏剧等文艺节目,并常态化在广大农村巡回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世界。

拆危治乱 改善民生

近年来,党和政府实施的危改政策,使得农村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新房,但由于农村群众长期存在的“建新不拆旧”习惯,大量危旧房残留在座座新房中格外扎眼,不仅影响村容户貌,而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又是贫困村退出的必备指标,改变农村环境面貌势在必行。

雷王乡中华村是礼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比较早的村子,在危房改建等项目的支撑和全村群众自发努力之下,村上大多数村民都建起了小洋楼,近年来,县上加大扶持力度,对村上的一个边远贫困自然组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目前,全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比起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村上个别闲置的土坯房和部分村民乱堆乱放的不良习惯,成了村民们的有口难言的诟病。“拆危治乱的政策太好了,把这些闲置的旧房子拆除了,不仅排除了安全隐患,而且村上的面貌一下改善了,人们的心情都好多了。”村民翟富奎激动地说。

自拆危治乱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发出了冲锋令,组织全县上下扎实推进“3+3”拾遗补缺、冲刺清零行动和脱贫攻坚问题整改“百日行动”,通过“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号召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专项行动,6000多名党员组建成600多个突击队,深入农户宣传政策,在拆危现场一线带头冲锋,拆除残垣断壁2234处18251米。截至目前,全县共排摸出63085间危旧房,拆除48124间,拆除率76.28%。

2019-06-06 ——礼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30024.html 1 文明新风拂面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