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9年05月15日
第04版:大学习

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需“对症下药”

周廷勇 张帆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我们要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堡垒,就要咬定目标不放松,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咬定目标

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概念的提出,既浅显易懂、直观形象,又起到了指引方向、明确标准、合力攻坚的作用。“两不愁三保障”既包括了生存的需要,又包括了部分发展的需要,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就其科学内涵来看,既要着力解决吃饭与穿衣的问题,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还要着力解决贫困人口的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公共服务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两不愁三保障”是衡量贫困人口是否真正脱贫的硬杠杠,是核心指标。能否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关系到能否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关系到能否“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因此,必须咬定目标、真抓实干,毫不动摇、不打折扣地坚持好这个标准,让“两不愁三保障”真正落地。

找准“病根”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打赢打好这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硬仗,意义十分重大,战术“打法”必须精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两不愁三保障”的“病根”,聚焦突出问题精准发力。

当前,“两不愁三保障”的“病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当前“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但“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其二,尚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其三,扶贫工作在某些地方出现陷入“效果悖论”现象,对此要理性看待。对此应深入剖析并不断改进扶贫工作,通过增添新措施、补齐短板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工作。同时,也要防止和克服极少数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的不良影响。

开准“药方”

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开准“药方”,杜绝“药不对症”,做到“药到病除”。

严把“标准关”。要坚持脱贫标准,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既不能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避免陷入“福利陷阱”,防止产生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待遇的“悬崖效应”;又不能降低标准,弄虚作假,搞“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

严把“退出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确定脱贫时间,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脱贫攻坚期内已脱贫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相关政策要保持一段时间,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严把“措施关”。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必须精准抓好落实。要把扶贫开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加快构建促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市场机制的益贫性,推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要切实抓好教育扶贫,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要大力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对因病致贫或返贫的群众给予及时有效救助。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我能脱贫”。要摸清底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靶向治疗,用好考核问责这个“指挥棒”,适时组织“回头看”,以钉钉子精神反复地抓,真正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确保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据《经济日报》

2019-05-15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26094.html 1 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需“对症下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