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9年02月27日
第07版:时事

甘肃演艺事业如何走向大市场

(接1版)  

老大爷有老大爷的难处,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烦恼。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刘瑾瑞,却觉得秦腔、花儿不贴近年轻人的圈子,“听不懂,看起来很是无趣。”

刘瑾瑞说:“我家就住在皋兰路,每天上班都要路过黄河剧院,也知道最近经常有演出,可是我从来没想过去看一场。在电视上看秦腔、京剧、花儿,一句话哎哎呀呀地唱半天,还听不懂,实在着急。我们喜欢流行乐,觉得那才是自己需要的东西,既能表达情感,又有时尚感。”

陈其银董事长告诉记者:“2019年元旦期间,省演艺集团策划了11场演出,其中包括4场《丝路花雨》的演出,但是11场演出的总票房不过50多万,仅够支付演出的场地费。”

对此,市民张晨辉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丝路花雨》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经典舞剧之一,所以它的票价一定不低,位置偏僻一点的票价一家三口看就要花费好几百元,好一点的位置就要花费一千多。花这么多钱看人跳一场舞总是觉得不太值。”

陈其银认为,兰州市民虽然已经有了看演出这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可有可无,除了票价高的原因外,还与本地人认知理念有关。“在上海、北京等地,如果有外地朋友到访,他们会请朋友看戏。而兰州人招待朋友的方法就是一定要让朋友吃好,其实这两种方式所花的开销差不多。”陈其银说。

“要票的多,买票的少。这给我们院团改企后的运行带来很多困难。首先是创作人才的流失,所带来的人才库断档。由此就引发了精品剧目创作少,产量低。目前,集团只有少量的国家艺术基金补助,省级层面的政策帮扶还非常有限,可以说面临着市场走不开,困难大的窘境。”

市场化运营破困局

“都说方法总比困难多,不管有多难也要保证经典剧目的创作创新,让甘肃演艺市场走市场化道路,丰富产业链。”陈其银表示。

创排能体现甘肃名片的优秀品牌剧目是陈其银一直坚持的工作。“省级文艺院团就要有省级文艺院团的职责使命,坚守舞台高雅艺术阵地,以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为龙头,打造精品剧目系列衍生产品和高质量艺术精品剧目,创作一批能反映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多民族共生共荣的‘高峰’艺术作品,提升甘肃舞台艺术的品质和高度,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还要按照市场缺什么补什么,市场需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研究观众对文化艺术的消费需求,进行艺术供给侧结构调整,创新艺术展现方式,满足群众多样化体验式、参与式消费。提高剧目更新周期,为常演多演储备足够的剧目,使观众常看常新,创作能够走市场大众喜闻乐见的‘吃饭戏’。”陈其银说。

创排旅游演艺也被列入工作打算。陈其银介绍,省演艺集团将大胆引进旅游资本,运用市场机制打造和开发舞台演艺IP及商业运营演艺项目。打磨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各类优秀原创剧目,根据不同的景点,打造一批立意高、格局大,适合旅游市场需求的演艺剧目,助推甘肃旅游发展。

在拓展演出市场方面,省演艺集团将建立演艺联盟、剧场联盟、院团联盟和院校联盟。实现西北西部省级院团相互走出去,省内院团与院团间、院团与剧场间、院团与校园间的统筹调度、资源共享,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演出成本,使精品剧目走出去、戏剧艺术进校园、省城天天有戏看。

同时,加大网络等新媒体营销宣传,建立完善新型的多渠道、全方位票务系统,使不同的观众用不同方式都能很方便地完成购票、退票、选座、预订票等程序,使售票过程成为一种宣传方法。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省文旅厅将进一步推动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推进文艺精品的创作。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以“中国梦”“一带一路”为题材,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加大优秀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倾力打造大型原创舞剧《彩虹之路》、交响乐《永远的绿洲—河西走廊》和芭蕾舞剧《敦煌往事》等重点剧目,推进“朝圣敦煌”美术创作工程,鼓励探索开展新业态艺术创作,形成百花齐放、各有特点的艺术创作局面。

同时加强文艺创作生产引导和研究,建立专业文艺评论队伍,制定完善文艺评论工作机制。做好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的征集和评审及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监督、审查工作。加强各级文艺院团建设。开展基层国有文艺院团调研,深入调研戏剧文学、音乐剧创作,实施戏曲振兴工程、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剧本扶持工程、戏曲剧本孵化计划等,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加快戏剧大省建设。

2019-02-27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12628.html 1 甘肃演艺事业如何走向大市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