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9年02月26日
第01版:头版

节后招工缘何“一人难求”?

——兰州餐饮业招工难调查

本报记者 薛巍敏

过年的气息渐渐消散,兰州城区的各家酒店餐馆陆续恢复营业,一些外地务工者也陆续返回。然而,在街头巷尾不少餐馆店铺依然闭门,从厨师、配菜员、洗碗工,到服务员、凉菜师、面点师,一个个岗位的空缺难住了餐饮老板。

是什么让餐饮业在春节后屡屡陷入招工难的窘境?记者近日走访了多家餐饮企业,探寻其中的“老问题”和“新情况”。

现状:一人当仨人用

“按咱们这里的习俗,正月十五一过年就算过完了,可现在店里一共只有三名服务员,人手不够时我既结账又跑堂。”2月24日,记者在兰州安宁区的一家火锅店里见到了负责人赵康时,他正给客人上菜,提及节后招工难的问题,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

赵康告诉记者,这家火锅店是去年12月初正式营业的,当时前堂加后厨一共招到了二十七八个人,但过年后一大半都没来店里报到,“虽然我们是家新店,正处在生意红火的上升期,但想着过年还是应该放假,就足额发放了工资让大家回去休息一下,也约定好初八正式营业,可到了节后有些人不来了甚至连电话都不接,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不仅是新开业的店面临招工难,老餐饮企业也难以避免步入节后招工难的窘境。在兰州七里河区火星街一家开了多年的川菜馆中,店内人头攒动,但服务员就四个人。

“这四个前堂服务员其中两个是我老家的亲戚。”谈及节后招工难,这家店的老板汪永春倒“淡定”了许多:“近几年来每次过完年店员都会有不来的情况,索性我就会在过年前联系老家亲戚,让他们帮忙介绍人手,节后直接来上班。”

即使他做到了未雨绸缪,但这几天店里仍旧缺乏人手。“现在时代不同了,年轻人不愿意这么早就回来上班,过年就想在家好好休息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规模小一点的餐饮店干脆选择歇业,等到2月底3月初再开门营业 。

探因:一般员工工作累流动性大

由于排档、面食馆等招用得多是来自外地的劳动力,每年春节前这些劳动力便会返乡过年,除了少数服务人员可能会在节后如期返回,更多的务工者在年后则会选择新的雇主和岗位。

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一名曾经在赵康店里工作的员工小范,今年21岁的她对为什么没有按期来店里上班倒十分坦诚:“虽然工资不差,但工作太累了,上了一个月的班两只脚全肿了,今年还会去兰州找工作,但餐饮行业是不会考虑了。”

除了辛苦,小范心里也有一些别的想法:“不光工作辛苦,有时还因上菜慢和菜不合口味会遇到客人‘挑刺’的情况,很多姐妹感觉这个行业没啥前途,不如学点其他的手艺实用。”

她还告诉记者,这次春节回家,不少打工者都不再出门,通过在家乡创业实现就业。

汪永春也认为,餐饮服务员吃的都是青春饭,谁也没想着要干一辈子,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餐饮业人员流动性很大。

“服务员的岗位本地人一般都不愿意干,而外来打工人员往往干一段时间就想跳槽。尽管很多经营者曾多次以提高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挽留,可是打工者往往在熟悉了本地情况后,便纷纷转向有一定技术和发展的行业去了。”汪永春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伴随着国家对于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有了更高的学历,对于自己的职业期望也在逐步提升,晋升空间狭小的服务行业被年轻人逐渐排除在择业范围之外。

此外,在绝对数量上,新生代农村务工人员正日益减少,正是“第一代农民工变老,第二代农民工变少”,以人口结构变化为基础,像餐饮业这种技术含量较低的“用工荒”发生,实际上也是一种必然的经济现象。

破局:要从根源改变餐饮业用工难

面对节后“招工难”的窘境,许多餐饮企业也开始转变用人思路,不再坐以待毙,使用多种手段吸引员工。特别是与传统印象中服务人员以年轻人为主不同,现在许多餐饮店都开始放宽年龄限制,让更多中年人有机会加入进来。

“在提高待遇的同时,我们把招聘服务员的年龄限制从35岁以内提高到50岁以内,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招工的难题。”城关区某大型餐饮企业负责人刘伟伟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店里并没有放假,主要依靠的就是店里40岁左右的老员工,“只要培训跟上了,这些人不比年轻人差。”

同时,伴随劳动力日渐稀少且变数大,餐饮企业要长远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树立品牌之路,政府更应正视现实,未雨绸缪,从用工制度、社会保障、人才培育等多个环节,引导和统筹就业市场。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柯认为,劳动力供求不吻合,发生的结构性摩擦造成了用工荒,企业要做的不仅是提高工资待遇,更要重新审视和完善自己用工的软环境,如培养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找到最佳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缓解用工荒。

2019-02-26 ——兰州餐饮业招工难调查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12310.html 1 节后招工缘何“一人难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