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9年01月31日
第01版:头版

孔令昌的梯田人家民俗博物馆

本报通讯员 席啸

随着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代替了畜耕,时尚家具用品进入了农家,过去绝大多数旧式的农具和家具也慢慢消失了踪影。但在庄浪县朱店镇牛咀村农民孔令昌梯田人家民俗博物馆里,这些被淘汰的农具和家具汇聚一堂,尤其是梯田建设的农具,成了另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孔令昌的梯田人家民俗博物馆虽然不大,但别具特色,在不到1000平方米的展厅里,展放着木桄、铁犁、风车、手摇脱粒机等传统的家用农具,以及火盆、木制风箱、拧线车、马灯等生活用具和石匠、木匠、毡匠家具,还有文革时间的挎包、水壶、红旗杂志等,主要涉猎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三大类。这些大大小小的物品,每一件都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尘封的记忆。尤其是石夯、木轮车、架子车等那些庄浪人自制的农田建设工具,展现了庄浪干部群众的博大智慧和艰苦奋斗历程,让人怀想起当年梯田建设的场景。

今年57岁的孔令昌,小时候家里很穷,由于母亲去世早,家里没人干活,他从懂事起就开始帮着家里干活,割麦子、碾场、犁地、耙田,好多农活都干过,对这些农具也十分熟悉。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孔令昌对这些过去的旧物品依依不舍。现在馆里这些老物件,是他用20多年的时间保存搜集来的。过去不管走到那儿,只要看到谁家有淘汰不用的老物件,就跟人家淘换,要不就拿做布匹生意赚来的钱兑换。从这些收藏的老物件中,就能看出他对农村、对农民、对家乡的那种深深的情谊。

然而收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收藏,家人倒也没有多少怨言,后来看着他很痴迷,不好好做生意,整天转村子,跑巷子,妻子、儿子有些理解不了,认为他是浪费时间收拾垃圾。后来,他对农村农耕文化的热爱和执着,逐渐感动了家里人,也让他一步步把传统习俗保护收藏坚持了下来。

慢慢地,随着收集的民俗物品越来越多,孔令昌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收藏,他意识到应该让这些老物件发挥更大的价值,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留住乡村文化的根。

“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对这些旧器具都有一定的感情。但对很多现在的孩子,包括我的儿子来说,这些东西就显得陌生了。”孔令昌心想,何不建一个梯田人家民俗博物馆,让这些没下过地的孩子也能了解旧时生活的辛苦和不易。从2015年开始,孔令昌就有了筹备展馆的想法。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他精心整理和布局的民俗博物馆终于在去年建起来了。

他通过创办梯田人家民俗博物馆,将逐渐远离人们视线的梯田建设史料、农村记忆和民俗文化,收集整理,进行留存和再现。他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为庄浪精神、传统文化的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他说,接下来还要对梯田人家民俗博物馆进行进一步的整修,让展厅布置更加规范合理。

孔令昌的梯田人家民俗博物馆成了新鲜事儿,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收获了来自各界的认可和鼓励,认为他的梯田人家民俗博物馆对弘扬庄浪精神、振兴乡村传统文化意义非凡。

2019-01-31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107661.html 1 孔令昌的梯田人家民俗博物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