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钱大伟
培育富民产业,在坚持特色明显的传统农业的同时,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推进城镇化进程,既抓美丽乡村、重点小城镇建设,又抓县城功能完善和新区建设;坚持将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尽最大努力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美满……2018年,山丹县坚持稳中求进、积极进取的总基调,紧盯全年重点目标任务,实干事、干实事、抓落实,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近年来,山丹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新常态下拉动投资增长、扩大经济总量的第一抓手。总投资11.74亿元的北环影院棚户区改造、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浅山区植被恢复与保护、易地扶贫搬迁、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全面启动、加快实施。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工实施项目112个,预计完成投资28.69亿元。
该县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紧紧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不松劲,按照“实干事、干实事、抓落实”的总要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为推进项目建设,该县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在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重大项目“三个一”包抓责任制,由包项目领导负责,一线办公,查找问题,研究对策,督促加快进度。着眼破解项目建设的资金瓶颈,吸引县内金融机构集中入驻,全力协调解决抵押、评估、担保等难题,最大限度地放大金融资金的服务效应。同时,积极探索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的路子。
为确保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该县成立招商、推进和落地三个工作组,分别由县级干部担任负责人,进行上门招商,“一对一”服务,确保项目谈得拢、引得来、留得住。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的体制机制和平台载体,大力推行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全方位、全天候、多渠道招商引资,定点跟踪,积极洽谈,全程“保姆式”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争取更多的企业、项目入驻。
创新发展特色产业
时下,走进爱福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车间眼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台台机器轰轰作响,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送料或装袋,一车车完成的菌棒被送到出菇棚里等待孕育。公司推广部负责人杜建明介绍说:“目前公司每天可生产15000多菌棒,已生产60多万菌棒在大棚里养菌,产品销路通畅,收益可观。”
该县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提升“两洋(羊)一菌一油一麦”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支持亚盛薯业、爱福农业、博原生物、精海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化项目建设,持续加大食用菌、枸杞、油用牡丹、草畜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培育力度,加快构建生产、加工、贮存、营销产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整体竞争力。全县总播面积稳定在62万亩左右,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245.16万头(匹、只),畜牧业产值达到4.8亿元。
加快推进全域旅游
去年以来,该县全力实施“旅游+”战略,着力打造“四区三线”旅游融合发展区,旅游产业开发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共接待县内外游客331.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4亿元。
聚焦“四区三线”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着力抓好大佛寺景区二期、“彩虹山丹”城郊田园景观带、“七馆”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精心策划提升县城—焉支山—皇家马场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打造大马营果子沟、位奇阴骘寺、东乐牡丹观光园等乡村旅游景点,扶持发展特色田园综合体,加大特色街区、旅游饭店、旅游厕所建设力度,展现山丹旅游新形象、新内涵。“彩虹山丹·如意花海”景观带建成羊肉美食村、叠水花园、田园书吧、田园美食坊、大型舞台、停车场和创意广场、旅游厕所、旅游观光小火车沿线步行道等基础设施,设置景观雕塑、稻草人30多个、火车餐馆1处,彩绘五彩山丹文化形象墙50米。加强“五彩山丹”旅游品牌宣传推介,办好焉支山旅游文化节等品牌节会,联接兰州、敦煌、西宁、内蒙四线旅游板块,积极吸引外地游客。依托“四区三线”旅游融合发展区,开发了森林度假、登山健身、户外露营、冬季滑雪、徒步穿越等运动体验项目。同时,强化旅游人才教育,倡导A级景区和星级宾馆从业人员开展技能训练,参加全市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大赛,并获殊荣。组织县内从业人员参加省市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6期,举办全县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6期,参训156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