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巍敏
1981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金昌市诞生。四十年来,金昌市秉承“艰苦奋斗、和谐进取”的金昌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凝心聚力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12月12日,金昌市委书记王建太就金昌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优化等问题,接受了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媒体团记者采访。
因企设市,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我们从缘矿兴企、因企设市的实际出发,立足工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坚持地企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持续推进工业强市战略,认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绿色多元产业,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王建太说。
据王建太介绍,2017年金昌市实现生产总值224.29亿元,是1981年的69倍,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90.75亿元,是建市初的101.6倍,人均GDP达到47771元,是1981年的45倍。
“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三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全省新能源电力就地消纳试点城市。”王建太告诉记者,目前金昌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
今天的金昌发展出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共生发展、科技引领支撑、园区承载集聚、机制创新保障”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金昌模式”,被确定为全国区域循环经济12个典型案例之一,并已被编入中组部全国干部培训教材。
以人为本,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在谈及民生改善有关问题时,王建太表示:“金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量力而行、适度超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乡居民。”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金昌多措并举增加群众收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7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91元,分别是1981年的51倍和8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06亿元,是1981年0.49亿元的182倍。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1年的6.18平方米增长到36.9平方米,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0%。”王建太说。
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金昌市在全省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合作医疗、大病补助、医疗救助“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26元和每人每年3500元。201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9.4%。全市“三馆一站”拥有率达到100%,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王建太告诉记者,金昌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12.7平方公里发展到2017年的43.7平方公里,城市道路、供排水、集中供热、热电联产、污水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先后荣获全国“厕所革命优秀城市奖”“最具潜力旅游目的地”,“中国镍都·西部花城”城市形象和名片越来越响。
播绿治污,生态文明持续进步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金昌市坚持一手播绿一手治“污”,按照“北固风沙、南护水源、中建绿洲”的大生态建设思路,坚决落实祁连山保护区建设项目和生态环境整治各项措施,市区外围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市区内部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和景观建设,利用滩涂荒地探索发展的戈壁香草花卉产业初具规模。
截至目前,金昌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81年的5%增加到24.2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5%增加到37.6%,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21.5平方米。
“对于工业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金昌市绝不回避,重拳出击治理污染,强化源头污染减排。”王建太表示,目前地企累计投资约37亿元,开展蓝天碧水等“十大专项行动”,实施水、大气污染治理项目30多项,二氧化硫回收利用率达到96%以上,空气环境质量近年来达标天数均保持在300天以上。
今天的“金娃娃”不仅摘掉了曾经的“黑帽子”,还进入了全国宜居城市百强行列,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并捧回了全省第一块“全国文明城市”的牌子。
王建太表示,注重文明创建与城市建设内外兼修的金昌,未来将继续以高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地企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