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9月13日
第04版:视点

巍巍青山埋忠骨

——追忆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礼县龙林镇原党委书记秦彦军

秦彦军(右)生前工作照。

本报记者 白杨

2018年1月26日凌晨5点钟,时任礼县龙林镇镇长的王勤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电话是镇干部潘雷打来的,他用低沉的声音说:“王镇长,秦书记走了……”当时,王勤没有反应过来,立即回问:“啥?秦书记走了!他去哪里了?”潘雷哽咽着说:“秦书记没了,我们正在从兰州往回赶的路上……”

王勤的脑袋“嗡”的一下懵了,心里砰砰直跳,脑子一片空白,心想这怎么可能呢?昨天,秦书记还在县上开会。怎么好端端的一个人,突然间说没就没了!

不知不觉间,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涌湿了她的脸面……

最后的牵挂

2018年1月24日,也就是秦彦军去世的前两天,礼县文化卫生三下乡启动仪式在龙林镇举行。就在秦彦军书记致辞后,王勤看到他右手捂着胸口,就凑过身去问他:“秦书记,你身体又不舒服吗?”秦彦军皱了一下眉头说:“我的胃又开始痛了。”王勤立即给办公室干部崔运打电话,让他把秦书记经常吃的胃痛药拿过来。记得那天天气特别冷,空中还零星飘着雪花。秦彦军端起桌子上一杯凉茶把药喝了下去。

2016年4月,秦彦军和王勤一同调到龙林镇任职。秦彦军任书记,王勤任镇长。

龙林镇山大沟深,地理条件较差,自然资源匮乏,贫困面大,脱贫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如此现状,他们都深感责任重大、担子不轻。但秦彦军以身作则,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每周只准休息一天!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秦彦军带领全镇干部对28个行政村逐村逐户走访调研,分析致贫原因,寻找精准扶贫的突破口。面对龙林暴洪灾害频发等因素造成的返贫现象,他协调有关部门,对龙林的贫困现状进行再次评估摸底。最终,在他的极力争取下,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村数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几乎翻了一番。这种做法,让好多人感到纳闷,甚至有人直截了当地问他:“秦书记,贫困村少了更容易脱贫,而你千方百计将原来的14个贫困村增加到26个,你脑子里是不是进水了?”他却说:“脑子进没进水,老百姓说了算。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党员干部对眼皮底下的贫困现状却视而不见。”

经过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根据龙林镇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与自然条件,新一届龙林镇党委班子便将“川坝杮子半山椒、高山顶上栽核桃”确立为该镇的脱贫举措,并提出了培育壮大传统产业和易地扶贫搬迁的两大工程,来助推全镇早日实现整体脱贫。

龙林镇盛产花椒,有悠久的花椒栽植历史,但是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秦彦军带领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到武都区马街、汉林、郭河等花椒种植示范区考察学习。回来又发动群众大干40多天,建成包括潘坪、小林、许马等11个村8400亩的标准化花椒基地。随后,又在龙林、黑玉、潘坪、全杜等4个重点花椒村建成5座花椒烘干房,使全镇花椒产业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记得2016年底的一天,龙林镇正在开展精准扶贫三本账的更正工作。那天,秦书记在院子里接了好长时间的电话。他妻子怀有身孕,预产期就在那几天,凭借女人的直觉,王勤镇长估计这个电话十有八九与他妻子生孩子有关。一问,果不其然。原来那会儿,秦彦军的父母正陪着儿媳妇往天水医院赶。当时,王勤就对他说:“镇上的工作我盯着,你跟县委请个假,赶紧去。这种时候,妻子最盼望的就是丈夫能陪在自己身边。”可他却说:“没关系,生娃有大夫呢!手里的工作一大堆,我走了,心里不踏实啊。”就这样,秦彦军书记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直到第二天妻子生产前几分钟,他才匆匆赶到医院。

“作为女人,我对他这种眼里只有工作的行为极为不解;身为同事,我为他这种公而忘私的公仆情怀肃然起敬!”王勤说,正当全镇干部群众在他的带领下,在产业扶贫道路上攻坚克难的时候,他却倒在了脱贫攻坚的关键路口,倒在了这片他深爱的热土之上……

至今,已经接替秦彦军履职龙林镇党委书记的王勤,依旧接受不了秦彦军离去的现实。她清晰记得,秦彦军去世的前一天下午,在县城参加越冬安全生产会议的秦彦军又给她打了一个电话,说:“王镇长,我感到胸闷气短,要去天水看病,你明天早上组织全镇干部再开一次困难群众越冬生活安置会议,把全镇特困人员情况再摸排一遍,尽快把过冬救助物资发放到困难群众手里……”

王勤说什么也没想到,那次不到两分钟的通话,竟成了秦彦军书记和他最后的诀别!她也没有想到,秦书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依然牵挂着老百姓的冷暖!

灾害无情

2017年8月7日,一场罕见的暴雨灾害袭击了龙林镇。一时间,道路中断,房屋坍塌,基础设施几乎全部瘫痪。

灾情就是命令,正在利用轮休假期预约了大医院专家号的秦彦军,得知龙林镇遭受暴洪灾害袭击的消息,第一时间赶到抗洪抢险第一线。他很快调集了20多台挖掘机、装载机,发动全镇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投入抢险救灾。经过连续半月夜以继日的鏖战,终于抢通了一百多处水毁路段及人饮工程,使灾区群众生活很快恢复正常。

自那以后,秦彦军又一头扎进工作堆里。那段时间,他每次深入田间地头,手上经常拎着中药瓶子。据龙林镇全杜村党支部书记张永生回忆,就在秦彦军去世一周前,他还劝他抽空去大医院看看,别把身体给耽误了。但秦彦军却说:“等忙完了再说。我这么大的人了,没那么娇气!”

全杜村土地贫瘠,自然条件非常艰苦,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多少年来,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直在和命运苦苦抗争,但贫困程度依然让人难以置信。

2017年9月,龙林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地很快就得到了省市相关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据规划,龙林镇易地扶贫搬迁涉及22个村,征地360亩,安置群众640户2992人,项目总投资达3.4亿元,整个搬迁安置点需要征用360亩土地,才能满足600多户扶贫搬迁户的用地需求。

于是,征地工作成了摆在镇村干部面前最棘手的一道难题。特别是全杜村2户群众和潘坪村3户群众对征地有严重抵触情绪,影响工程的正常实施。那段时间,秦书记一有空就去这5户群众家里“转悠”,每户家里一待就是三四个小时,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给群众讲政策、讲道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他的感召下,5户群众终于答应了征地条件,使龙林镇有史以来最大的惠民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其实,就是那场暴洪灾害,让秦书记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机会!”秦彦军去世以后,张永生经常在想:如果没有那场暴雨,如果秦书记留在大医院治疗,他的病也许就能够治好!最起码,他不会走得那么急——急的给大家连声招呼都没打,急的给他日夜牵挂的龙林百姓,连一句简单的告别都没有留下……

“秦书记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品质却永远留在大家的心中。”张永生说,“对于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来说,他就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在激励着我们,把党和人民的事情办好,把群众的事情办实。”

堡子梁上的思念

2018年7月18日,礼县马河乡郑川村党支部书记董田生像往常一样来到堡子梁。这里地势高,站在堡子梁上,宝崖湾、红土沟两千亩连片苹果园一览无余。

自从秦彦军去世的噩耗传来,董田生几乎每天一大早都要来趟堡子梁,一天天地看着堡子梁上的苹果树,从开花到结果,从苹果指头大小到如今的拳头那么大,笑盈盈地挂满枝头。他在思念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眼前两千亩苹果园建设的带头人秦彦军!

2009年,只有33岁的秦彦军任马河乡副乡长,他也是郑川村的包村干部。

他当时年轻英俊,风流倜傥。村民们总觉得他来就是走过场,混上他一年半载,捞点基层经历就拍屁股走人。但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秦彦军一到郑川村,就主动走村入户,了解村民的的生活现状,深入田间地头,查看村里的生产状况。

郑川村土地资源丰富,适宜苹果栽植,但当时规模小,没有形成大气候,加上种植、修剪和施肥等诸多果树管护技术跟不上,苹果个头小、产量低、颜色又不好看,一年下来老百姓也卖不了几个钱,235户村民中接近一半家庭常年挣扎在贫困线上。

“苹果产业是礼县的一张名片,我们要治穷致富,就要从苹果身上做文章。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大做强做好。”在秦彦军到任的第一次全体村民大会上, 他就这样对村民说。

然而,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发展苹果产业的决策在郑川村推行非常艰难,大多村民依然固守传统耕种模式,认为地里只有种粮食才是生存根本。否则,不管种啥都是瞎折腾。

秦彦军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动员村干部分头入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与群众拉家常,苦口婆心举例子、讲道理、算细账。他说“礼县苹果在外面销路很好,别人靠栽苹果树挣了钱,我们为什么不能?”慢慢地,村民有了认识,有些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愿意将部分良田用来栽苹果树。也有一些思想较为先进的,干脆让把自家所有土地都用来栽植苹果。

在郑川村整村推进发展苹果产业的思路很快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一规划最终确定以堡子梁、宝崖湾、红土沟连片栽植苹果树。接下来的那段日子里,秦彦军整天和村民们一起早出晚归挖树坑、植树苗、铺地膜,饿了啃干馍、渴了喝凉水,连续大干40多天,连片栽植果树2000多亩。如今,郑川村每年苹果经济收入达到400多万元,家家户户依靠苹果产业过上了好日子。

正当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时候,村里却传来了昔日的好乡长秦彦军积劳成疾、溘然长逝的消息。那时间,村民们就像失去了一位挚爱的亲人,整个村子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村民们谈论最多的也是秦彦军留在他们记忆中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以及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董田生自己也记不清他来了堡子梁多少回,反正一有空闲时间,他就不知不觉地来到堡子梁。他说,有时候他瞅着那红红的苹果,越瞅越像秦乡长那张笑盈盈的脸,瞅着瞅着泪水就模糊了他的眼……

老百姓就是心中的天

2014年秋天,永兴镇争取到了1000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项目涉及南北两山10个行政村,仅计划搬迁的1000户群众集中建房所需土地,就涉及到选址、规划等一系列问题。当然,最困难的工作还是征地。

时任永兴镇镇长的秦彦军经过多次调研,最后选定永兴、赵坪两个搬迁点。然而,搬迁需要征用土地300多亩。关键这些土地全是果园,果树正值盛果期,老百姓谁都不愿意把自家的果园让出来,征地工作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据礼县永兴镇园艺站站长高耕牛回忆,当时他被分到附着物认定组,负责附着物的计量登记工作。每天早上,秦彦军在镇政府大院集合大家统一出发,中午就蹲在地埂边泡一碗方便面,下午都要忙到伸手不见五指才回来。他常对干部职工说:“大家要尽量少打扰群众,我们每天多干一点活儿,就能多给群众一点方便。”因此,即使刮风下雨,征地工作都没有停过一天,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为了避免计量工作中的误差,秦彦军对被征土地都要亲自复量,果树都要亲自清点。他说:“果树就是果农的命根子,不管树大树小,挂果没挂果,都要认真统计,合理补偿,千万不能给果农造成损失。”就这样,永兴、赵坪两个搬迁点300多亩征地任务,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顺利完成。

2015年3月,永兴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大山片新植3000亩苹果。由于缺乏机械,村上的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群众筹劳非常困难,眼看过了最佳栽植期,秦彦军急得上了火,嘴皮都烂了。他组织全镇干部,自带农具和干粮,每天上山栽植果树,在他们的感召下,当地群众不分男女老少都自发上山,加入到了果树栽植的队伍当中,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说说笑笑,仅用半个月时间,10000株3000亩苹果树苗全部栽植到位

也就在那年冬天,秦彦军在寨兴村开展建档立卡摸底工作中,得知低保户杨红军七旬老母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杨红军只能放弃外出打工,常年待在家里照顾母亲。看到母子二人生活艰难,秦彦军深受触动。第二天一大早,他悄悄来到集市,自掏腰包买了一头猪仔,亲自送到杨红军家里,叮嘱他好生喂养,待长大产了猪仔,可以卖掉小猪的贴补家用。

山脚村村民黄锡锋,由于间歇性精神病发作,放火点燃了自己家的房子。无奈一家人临时住在亲戚家一座即将拆除的破房里。当时恰逢雨季,房子随时可能坍塌,秦彦军一面拿出3000元钱,让民政助理员张培带着黄锡锋到天水市精神病医院治疗,一面联系砖石水泥木料,号召乡邻们伸出援手,为黄锡锋家重建了新房。

他常说:“身为党员干部,如果对群众的疾苦视而不见,那就愧对党的培养,愧对一方百姓,也愧对自己的工作岗位!”

青山为他作证

蒲沟村跟龙林镇的其他村子一样,山大沟深,但气候温和,非常适宜于种植花椒,劳务和花椒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

秦彦军担任龙林镇书记后,就把有着多年花椒种植基础的蒲沟村作为自己的联系村。“我种了近20年的花椒,但在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上,却没有秦书记站得高,看得远。”蒲沟村党支部书记席保仓说,他提出的“川坝柿子半山椒,高山顶上栽核桃”的产业发展思路,非常符合龙林实际,也符合蒲沟村的发展。

秦彦军第一次去蒲沟下村,看到当地的花椒仍然是简单粗放的地埂经济,就跟村民们讲规模化发展的优势和潜力,由于受到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大家对秦书记的观点只是听着激动,到落实时却是一动不动。秦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方利用个人多年工作关系,组织镇村干部和花椒种植大户,到武都区观摩学习花椒规范化种植及科学管理,然后又专门聘请武都花椒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管理技术,通过培训,大家很快掌握了花椒树的施肥、病虫防治及修剪技术。当年通过深耕施肥,剪枝和防虫防病,所产花椒的颗粒明显比以前大了,色泽度更加艳丽,产量也明显增加了不少,2017年,蒲沟村的花椒收入比上一年提升了10%以上。

为了进一步夯实蒲沟村脱贫攻坚基础,秦彦军还给蒲沟村争取调运武都优质大红袍花椒苗25000株,使全村花椒规模化种植面积净增300亩。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他多方争取,为蒲沟村硬化通村组路1500米,改建了群众危房,修建乡村舞台,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美化了庭院,实施了人饮工程,过去脏乱差的蒲沟村亮堂了,群众的观念和面貌改变了,脱贫致富的劲头也更足了。2017年底,蒲沟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自此蒲沟村摘掉了扣在头上几十年的贫困村帽子。

临终前的呐喊

石河村是龙林镇的深度贫困村,五个自然村分散居住在五个山头上,去石河村的路特别难走,虽然距离镇上只有十几公里,但开车最快也得一个多小时。许多路段本来没有路,群众硬是在悬崖上凿出一条路来。山路坎坷崎岖、坡陡弯急,特别是雨季,满地泥泞,稍不小心,就会掉下万丈深渊。

去年9月以来,龙林镇整天阴雨连绵,而且天气预报说,未来几天还有中到大雨。秦彦军十分担心石河村摸排出来的16户特困群众的住房安危。那16户特困群众,不是残疾人就是丧失劳动力的五保户,以及上了年纪的光棍汉。所住房屋大多都是几代人延续居住的老房子,有些房子墙面倾斜,裂有拳头大的缝隙。屋顶年久失修,一旦遇上变天,往往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靠他们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重新建房。面对这种情况,秦彦军经过实地调查,多方努力,终于在石河村本地为那16户特困群众修建一个的集中安置点。

农历九月二十六,天依旧下着小雨,秦彦军叫上临时司机、龙林镇司法干警王波再次前往石河村,查看16户特困户的房屋安全和安置点的工程进度。当车走到半山腰时,雨突然下大了,路上满是泥泞,王波感觉轮胎明显打滑,车身摆来摆去,出于安全考虑,就建议秦彦军返回,改日再来。可秦彦军却说:“我们今天去石河村的目的是什么?你看看这雨,没准哪家的房子会突然倒塌。”于是秦彦军让王波把车停在安全处,随手撑起一把雨伞,踩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40多分钟来到石河村。

一进村子,秦彦军顾不上喘口气,就直接去了王富升家。他首先用力推了推支撑快要倾斜墙壁的一根圆木,在确认没有危险的情况下,才舒了口气走进屋里,伸手摸了摸热乎乎的炕头,对王富升微笑着说:“下次我给你带个铁火盆,把火生大些,别冻感冒了。再挺几个月,你们就能搬进新房去住。”王富升听罢,拉着秦彦军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随后,秦彦军又来到集中重建安置点施工现场,要求施工方必须加快进度,争取早日竣工,让16户困难群众尽快住上新房。

然而,这么一个时刻挂念群众疾苦冷暖的基层干部,却依然难逃病魔的掌心,就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厄运之神正一步步悄悄地向他走来!

2018年1月25日,秦彦军还在县城参加全县越冬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晚上九点多钟,他突然给王波打电话,用微弱的声音说:“王波,你在哪儿?我胃疼的实在受不了……”挂断电话,王波立马赶到秦彦军家里,见他脸色煞白,身子缩成一团,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王波立刻将秦彦军扶上车,迅速开启马达,一路向天水市医院疾驰而去。

晚上10点20分左右,他们赶到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结果不到半小时就出来了,医生把王波叫到一边很严肃地说,病人情况特别不好,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让他尽快通知病人家属,并建议转院治疗。

可是,一切都晚了。26号凌晨,在赶往省城医院的路上,在一声撕心裂肺的呐喊声中,秦彦军无奈地垂下了胳膊,任凭王波及亲人的千呼万唤,却再也没有睁开眼睛……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也许是他对亲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也许是他对自己未竟事业的无奈,也许是他对龙林镇还未脱贫的父老乡亲冷暖的无限牵挂!

2018-09-13 ——追忆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礼县龙林镇原党委书记秦彦军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85676.html 1 巍巍青山埋忠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