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9月11日
第04版:市县

杨湾驻村工作队的“三把板斧”

本报记者 涂文奎 通讯员 李锦

初秋时节,在庆城县杨湾村,记者驱车几十公里看到,到处都是村民和驻村干部碾胡麻、收获白瓜子、收割二茬苜蓿和青贮玉米的忙碌身影。

这些驻村干部中,包括庆阳市兽医局监督科科长、担任杨湾村 “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的王生文。自今年3月份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来,王生文和他的团队在驻村过程中通过带领一支“队伍”、巧用一张 “名片”、书写一部 “日记”这“三把板斧”披荆斩棘,引领当地群众逐步走出贫困,开启了杨湾村村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一支“队伍”,事事通民意

杨湾村卢山组贫困户常广科家是王生文担任杨湾村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后走访的第一家。

今年53岁的常广科,家有4口人,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加上孩子上学带来的经济压力,让这个家庭喘不过气来,属于典型的因学致贫贫困户。王生文和驻村队员根据常广科家的具体情况,制定了 “331+”肉羊产业扶贫、种植牧草等发展畜牧业一套可行的帮扶措施。

去年11月25日,在帮扶干部宣传动员下,像常广科一样的22个贫困户加入了“331+”肉羊产业扶贫,与兴富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盛公司签订了协议。“政府贴息个人贷款2万元,政府配股2万元,入股21只羊,前三年每年分红一万二,后两年还息。” 杨湾村党支部书记常伟介绍说,“每年到合作社义务参与养羊12天,既学了技术,又解决了合作社人力不足的问题。”

一张 “名片”,张张连民心

采访中,记者在常广科家里无意看到了一张红色的卡片,“精准扶贫,情系群众”八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一面印有驻村工作队队长及队员的姓名,联系方式,特别是另一面全印着“工作职责”。

“这不仅仅是一张名片,还是我们和帮扶干部的连心卡,我们有啥困难和疑惑,只要一个电话,啥事都解决了!”常广科说。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工作名片”,不但驻村工作队有,市兽医局每一名帮扶干部都有这么一张卡片。这不但增进了感情,更加深了对贫困户的了解。

“王书记,我家16只鸡被狗全咬死了,请你帮我处理一下”“王队长,我家三口人今年都住院,花费太大,能帮我申请一点困难救助吗?”“我们刘河组吃水现在供不上了,咋办?”“大水把向河队的路冲断了”“王书记,你门路宽,能帮我找个活儿干吗”……像这样的电话,王生文每天要接七八个。

在杨湾村,每个驻村队员人手一册帮扶工作手册,一本帮扶日志,一张帮扶“连心卡”,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做到“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确保各项脱贫攻坚政策落地生根。

260页 “日记”,页页解民忧

“7月5日,走访了贫困户程志营家,程志营去年先后住院四次,帮助销售鸡蛋96枚、土蜂蜜2斤;7月6日,和许伟、石鹏、贺文去向超治、向晓丽、李含祥、陈建军、向举禄家完善一户一册;7月16日,查看了三无户李文广家房子修建进展,帮助李文广家销售鸡蛋80枚……”这是王生文“民情日记”里7月份的部分内容。

记者看到,他的“民情日记”和其他干部的截然不同,他做成了PPT,除了简要文字说明之外,还配有图片。

“这其实也是我的工作日志,我把每天帮扶工作整理制作成演示文稿,有些工作需要定期‘回头看’,这样很方便查阅,时间长了也不会忘记!”王生文介绍说。

截至目前,在他上任短短两个多月时间里,他的电子“民情日记”已达260页,为了方便携带,他的兜里时常还装着一个小笔记本,里面大大小小事情记得满满的。

当前,这支驻村队伍正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走村串户了解村情民意、贴近群众宣传扶贫政策、挑灯夜战谋划产业项目,成为了该村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他们人人讲奉献,个个比能力,用实际行动谱写着新时代一曲曲动人的驻村帮扶乐章。

2018-09-11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85329.html 1 杨湾驻村工作队的“三把板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