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8月21日
第01版:头版

生态补偿扶贫: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本报记者 薛巍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甘肃,一面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一面却苦守着这份“绿色”无法转变为“绿色财富”。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近年来,我省在扶贫攻坚的战役中积极谋划生态扶贫建设,通过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创新对贫困地区的支付方式等多种途径,努力让全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让生态工程成为脱贫“发动机”

贫困集中地区往往生态环境更显脆弱,为此我省积极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各类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

“我们这里原来的青山绿水早已消耗殆尽,小时候我还能上山劈柴,等到大了连柴禾都难劈了。”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上台村,在64岁村民马领老人的记忆中,由于这里地处内陆腹地,加之环境破坏严重,村民种粮食只能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年份,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然而,这一切开始从退耕还林政策出台后悄然发生了改变。

“2002年开始我参与到退耕还林,刚开始有些犯嘀咕,毕竟土地是农民的饭碗,一下子让农民放弃种粮改种树真的很难接受。”当时和马领老人抱有同样想法的村民并不在少数,然而很快村民们的顾虑打消了,原因很简单,国家的补助要比那些产量低下的粮田产出多很多。

不仅是有了补助,退耕还林也让那里的年轻人摆脱了黄土地的枷锁,“现在我的两个孩子都去了临洮打工,村里年轻人基本也都不沾土地了,日子可是越来越红火。”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安排上,全省85%的任务分配主要向贫困乡、贫困村和贫困户重点倾斜。在准确掌握每个片带、贫困村、贫困户的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我省安排年度退耕还林任务时,优先向精准扶贫的58个片区县和17个插花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倾斜,还优先向当年实施“百片千村”的特困片带、贫困村和当年减贫的贫困人口安排。同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产业发展,帮助退耕农户建立经济林等脱贫致富产业。

在退牧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上,我省坚持重点向深度贫困县区倾斜。通过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在有条件的地方优先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建设特色经济林、用材林,聘用护林员和国有中幼林抚育、公益林建设等项目临时用工时,优先考虑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多种途径,实现贫困户灵活就业创收。

把生态产业作为脱贫“助推器”

在我省许多贫困地区并不缺乏生态资源,依托和发展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禀赋优势,紧紧将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市场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通过引导贫困县拓宽投融资渠道,落实资金整合政策,培育壮大生态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前砍树为了拓地种粮填饱肚子,现在种树也可以增收致富。”家住陇南市武都区外纳乡稻畦村的茹兴山这几年把原来种小麦、苞谷、马铃薯的山坡地全部改种了油橄榄,家里的900亩油橄榄树产值能达到100多万元。

陇南气候温润,十分适合油橄榄的生长结果。当地政府确定“小橄榄,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后,经过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40多年的政策扶持,目前全市已栽植油橄榄121个品种、55.46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60%,橄榄油产量占到全国的93%,确定了我国油橄榄集中产区的优势地位。

“目前我们采用‘公司+协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推行‘订单农业’,签订鲜果收购协议,确保农户手中的橄榄销售顺畅。”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乔花向记者介绍,目前已整合武都区17个乡镇油橄榄种植面积26.3万亩,涉及种植户45672户。公司成立至今,已累计向果农支付收购款8亿多元。

如今,我省正按照河西内陆河地区发展葡萄、梨、枣、枸杞,中部沿黄地区发展花椒、山杏、油用牡丹,南部秦巴山地区发展核桃、油橄榄、花椒、药材,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发展苹果、桃、枣等产业的战略布局,持续推进全省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各县区林果业发展规划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转3版)

2018-08-21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81745.html 1 生态补偿扶贫: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