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7月23日
第01版:头版

商贸业 纷繁变化迷人眼

2001年2月,在商贸竞争中失败的兰州一毛厂宣告破产。 本报记者 王亚蓓 摄

在兰州亚欧商厦、国芳百货等商场内,各类高档商品应有尽有。 本报记者 王亚蓓 摄

本报记者 何成军

1978年,甘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2017年,甘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6亿元。

40年增长155倍,数据是产业发展最有说服力的见证。

40年前,单一的计划调拨、统购统销,管死了流通领域;40年后,开放的商业模式、买卖自由,激活了流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朝着扩大市场调节作用和范围的方向,围绕放开流通企业、放开价格、发展市场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全部由政府定价,改变为95%左右的商品价格由市场形成,市场体系从‘空白’到建立健全,初步形成了综合和专业多类型、大中小多层次的商品市场流通网络;各类要素市场有较大发展,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增强,经济生活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福生说。

永百和它代表的那个时代

2001年11月20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兰州商界而言,这一天并不寻常。曾引领兰州半个世纪消费潮流的兰州第一座百货大楼——永百大楼正式停业!永百大楼的正式停业,标志着兰州一个商业时代的结束。

1956年,是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形势最好时期,这一年在永昌路中段诞生了永昌路百货公司,通称“永百大楼”,其新建的三层大楼,规模宏大,店堂敞亮,货品齐全丰富,该公司骨干业务人员来自上海支援兰州的精英,使得这家综合性百货大楼,成了兰州新型业态代表。

永百大楼这座三层大楼居中矗立,带活了永昌路。直到改革开放,这里也是最先出现在兰州市中心的马路市场,一派繁荣,服装、面料、时髦的“马海毛线”,引领了市民消费趋向,一些商家的目光纷纷集中在此。

然而,进入新世纪,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永百”显得“老态龙钟”“步履蹒跚”了!

自“十五大”后,由于兰州国有商业企业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商业企业效益逐年下滑,市内国有商业资本也就开始退出竞争领域。作为老字号国有商业企业,“永百”首当其冲。随着“永百”的落幕,兰州商业系统从经营机制以及所有制形式上的一系列改革步入了快车道,两年后,兰州市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出售、兼并、租赁、承包、托管等形式,使改制、改组企业面已达98.5%。

兰州市永昌路以前称自由路,从历史上看,这条街商气十分兴旺。“永百”之后,继之而起的新型商业建筑、商家在此各领风骚,以至于在筹建兰州商业步行街时,舆论纷纷提倡在永昌路辟建。虽未达愿,但“永百”种下的商气根基仍然存在,如今的永昌路作为兰州市重要的夜市,依旧闻名遐迩。

国有商业资本的退出,无疑给非公经济商业企业让出了一条平坦的马路,各种新型商业业态也不失时机地涌入兰州。短短几年,国美、家世界、华联、世纪春天、仁和春天、赛特、西太华、苏宁等知名企业抢滩登陆,其量之大、时之短、行之快令人不由地不感叹市场经济的威力。这批企业以其设施先进、档次较高、服务配套、管理全新等优势,迅速占据了兰州市场80%以上的份额。

与此同时,一些位于兰州市中心的老牌店面,或异地选址,或急流勇退,都被具有现代气息的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等新兴商业企业所取代。

(转4版)

2018-07-23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76407.html 1 商贸业 纷繁变化迷人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