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7月11日
第01版:头版

刘元安的货郎情结

本报通讯员 邵小俊

刘元安,秦安县兴丰镇人,1952年出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独立要强、待人和善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教育他要吃苦耐劳。所以,刘元安从小没有受到过过多的娇惯。常年干活的父亲,脸上布满阴云,背部严重弯曲。刘元安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对刘元安来说的确不假。平时,父母下地干活,年幼的刘元安负责照顾四个弟弟的日常生活。那时候,只要小孩能爬,大人们就不会用很多时间陪孩子,都是孩子们自己玩耍,大人们都忙着干活。刘元安时常带着弟弟们为家里的牲畜拔草,帮母亲烧水、熬汤……

说起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审美标准时,刘元安回忆说:“1970年,人们开始意识到清一色的灰布、蓝布衣服不那么好看,女人们穿着艳丽会更好看。当时要是能有台相机那可是牛了,周围人都找你帮他拍照。”可这些,18岁的刘元安没有,有的是肩头的责任和家贫如洗。刘元安的口头禅说得好,英雄,有时是逼出来的,至少刘元安这样认为。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带针头线脑,闯青海西藏。

离开家的那一刻,刘元安何曾想到横在他面前的几乎是一道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生产队”的农活稍微有了些消停,父亲为儿子刘元安备好了针头线脑。步行去云山搭乘客车的那天,刘元安只是一个劲地低头迈着脚步。一个黄提包、一个编织袋,母亲烙好的几个饼子斜挎在他的腰间,他和父亲在走云山的路上上演了18年来的第一次别离。刘元安犹如首次被套进田间地垄的牛犊,倒是他的乖顺使得父亲更加绷紧了黝黑的脸。

为了乘车不被怀疑成“投机倒把分子”,年少而精灵的刘元安在树林间随便找个木棍将黄提包、编织袋挑在肩上。有时,他觉得自己像《水浒传》里的白日鼠白胜,不过,自己不是一个闲汉。母亲为他准备的饼子早就吃完了,他饥肠辘辘,双腿不听使唤,身体也跟着起哄。索性,他不得不坐下来。不知为什么,他感觉自己眼冒金星,大脑一片空白,恍惚中他看见母亲端着热气腾腾小米粥向他走来,待他伸手时,黑黑的几双眼珠子齐刷刷地向他射过来,射得刘元安猛地打了一个寒颤。

(转7版)

2018-07-11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74280.html 1 刘元安的货郎情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