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7月11日
第01版:头版

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

——庆阳市激发“三农”活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解析

本报记者 涂文奎 通讯员 焦敏龙

2018年6月初,庆阳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提出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总体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今年上半年,庆阳市顺应时代新发展和农民新期待,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全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农”工作迈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道路。

产业兴旺 助推农业现代化

庆阳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全市总人口267.31万人,农业人口223.29万人,农业人口比重超过86.2%,农村经济在全市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受地域等多项因素制约,全市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大。截至2017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21.38万人,贫困发生率9.25%。

2018年4月,庆阳市委市政府明确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出台《关于大力推广“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围绕全市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推广“331+”产业扶贫模式,帮助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的基本内容是:第一个“3”是指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三方产业联合体。第二个“3”是指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1”是指建立统一科学的品牌化质量管理体系。“+”包括:通过“+党建”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龙头企业、合作社党建指导员,通过“+村集体经济”,运用股份合作办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今年以来,正宁县多元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深入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示范服务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

该县永正镇以老林果业合作社为“三变”改革试点,将刘堡子、王沟圈等9个村2200户农户的1.8万多亩果园全部纳入各村现有的果业专业合作社,由各合作社与老林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联合社。老林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国玺介绍,过去,果农多为分散式、家庭型小农生产格局,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经常出现果品“卖难”等问题。合作社成立后,以直销价格为果农统一配送农资,定期集中开展技术指导,统筹果品销售,并进行资源置换股金分红。

记者从市农牧局了解到,目前,“331+”模式已在庆城、镇原、华池、环县4个县的56个乡镇81个贫困村开展试点,带动贫困户5142户、19711人。全市有97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308户新型经营主体开始参与带动2.27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全市农业结构出现了籽粒玉米面积不断调减、饲草种植面积适当扩大、瓜菜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优质小杂粮生产持续发展、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日趋完善的五大积极变化。

庆阳市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李军认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不发展,振兴无从谈起。在过去的一年,庆阳全市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探索实施的农村“三变”改革,通过清产核资,已初步摸清了“家底”。今后一个时期,仍要继续明确产业发展对象,搭好投融资平台,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农业风险防控体系。

生态宜居 扮靓美丽乡村

“门口堆满垃圾,树上挂满塑料袋”“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这是庆阳市许多农村长期以来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特别是近几年,“脏乱差”成了全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2018年,庆阳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一塬三线四区五河”为重点区域,深入全市1261个行政村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垃圾强制分类,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下大力气解决“脏乱差”问题,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走进合水县固城乡王昌寺村,绿树掩映,村容整洁,各家各户砖瓦房整洁亮丽,一派新气象。今年,该村发动群众参与整治道路沿线、庄前屋后、河道沟渠、田间地头的陈年垃圾,加快垃圾转运站、填埋场和污水处理站建设,引导农户推行柴草屋、鸡舍、牛棚、猪圈“四改”工程,初步形成了“陈年垃圾清理到位,新产垃圾管理有序”的乡村新面貌。

(转2版)

2018-07-11 ——庆阳市激发“三农”活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解析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74274.html 1 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