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6月29日
第01版:头版

不等 不靠 不要

榆中17贫困户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

本报记者 蒋文艳 通讯员 季桂珍

过去以当上“贫困户”为荣,如今却主动申请退出贫困系统为荣。日前,榆中县夏官营镇郝家湾村、彭家湾村的17户贫困户集体向村委会提交了脱贫申请书。

6月21日,郝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哈文宝从抽屉里取出一沓资料,只见大小不一的纸张上面,虽字迹不太好,但却十分清晰。

“我叫王文联,郝家湾社村民,家里有4口人。通过政府扶持,我在村里的黑枸杞公司打工,每月有收入3000元。儿子在外做厨师,每月有固定收入5000元,现生活很好,申请退出贫困系统,请批准。”落款人是王文联,上面摁着鲜红手印。

前几年,王文联因为一场车祸花去十万余元,而且两个孩子又正在读书,全家生产生活陷入困境。正在他一筹莫展时,政府的脱贫攻坚政策给他带来希望,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政府联系为王文联在当地的黑枸杞公司务工,每月收入3000元,其儿子也通过专业厨师技能培训在一家餐饮企业工作,每月收入5000余元。同时,夏官营镇政府还通过易地搬迁,为王文联家在夏官营镇易地搬迁安置点上分到了一套79平方米的楼房,在政府的帮扶和自身努力下,王文联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渐渐摆脱贫困的王文联今年5月主动递交退出贫困户申请书,把机会和资源留给更需要帮助的人。

“以前生活困难,成为建档立卡户,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不但住上了楼房,打工的收入也不错,日子完全过得去,用习总书记的话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政府都做到这个地步了,我们再不自己努力,还充当贫困户让人笑话呢”。

同样递交了脱贫申请书的还有郝彦虎,他和妻子两人在贡井林场打工,预计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郝彦虎也分到了位于夏官营易地搬迁安置点上的一套94平方米的楼房,最近,郝彦虎和妻子正忙着装修新家,很快,他们就能够乔迁新居了。

郝彦虎告诉记者,郝家湾村山大沟深出门很不方便,人们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土地上。虽然种地一年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但是很多人宁愿贫穷着也不出去打工,寻找新的生存机会。扶贫工作开始以来,无论是驻村干部还是乡镇干部,都在为村里脱贫找出路。

“我们的帮扶单位为我们提供了荒山绿化员的打工机会,虽然是季节性的,但每年至少能干4个月,每天100元-150元的工资,剩余的时间我们可以到别的地方打工,还可以种地,就这样有些人还是赖着不动,经过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和镇村领导做工作,大家的思想发生改变,觉得还是自己赚钱自己花心里踏实,等靠要不是光荣的事。”郝彦虎说。

扶贫先扶志。既重“输血”又重“造血”。在脱贫攻坚中,夏官营镇始终致力于将“志智双扶”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来抓,给贫困户“金子”还不如教会“点金术”,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发挥好贫困户脱贫主体作用。通过发展因地制宜的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扶知识、扶技术,帮扶干部入户走访帮助贫困户谋发展、做规划、扶思路,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发展苗木种植、在就近的种植企业和贡井林场务工,以及扶贫贷款入股分红、劳务输出等形式,让他们有了致富门路。同时,针对郝家湾村、彭家湾村自然条件艰苦的现状,除了之前易地搬迁安置户外,今年夏官营镇对两村63户群众进行了整体易地搬迁安置,这样两村基本实现整村搬迁。

“生活有了保障,还需要转变思想。帮扶单位经常在村上以聊天的方式‘讲课’,让老百姓转变思想,我们还通过‘三会一课’、党员大会宣传政策,先转变党员的思想,由他们带头使村里人转变思想。还有就是通过十大民风行动、宣讲家风家训、开办爱心超市这些方式让大家彻底改变思想。”夏官营镇党委副书记代贵才说。

郝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哈文宝说,“以前村上召集党员大会都没人参加,现在微信群一发,村民都就来了,群众思想转变了,政治意识、社会意识都强了”。

“人要知足呢,80岁了还能住上楼房,还是带电梯的,这是我想不到的。干部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我搬到楼上他们就来了好多次。”

“现在的干部连地里庄稼长得好不好都要经常去看看,时常到我家里来。”

80岁的郝育广和65岁的王中先都搬进了新房子,两位老人说他们都是自愿退出贫困户的。“政府做得这么好了,我们再不能依靠他们了。”

如今,在夏官营镇仅有的郝家湾村、彭家湾村两个贫困村中,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了17户像王文联、郝彦虎、郝育广和王中先这样的不等不靠,还主动向当地村委会提交退出贫困户申请的自主脱贫先进典型,脱贫准确度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夏官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主动申请脱贫的贫困户,将全面考察评估,确实达到脱贫标准后可批准退出脱贫系统。同时,镇上以后还要跟踪监测,必要时给予再扶持,让他们真正摆脱贫困,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

2018-06-29 不等 不靠 不要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72051.html 1 榆中17贫困户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