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经济日报
2018年06月14日
第06版:深度

从抢人到留才:决定城市未来版图的持久战

从去年毕业季至今,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已趋白热化,凸显出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格局和思维的深刻转变。然而,轰轰烈烈的人才争夺战余波未了,不少地方已经出现新问题:恶性竞争、引进人才冲击城市公共资源、新老市民情绪对立等新苗头频现。

此外,随着“战火”的蔓延与升级,人才的关注焦点已经更多地从户籍和住房转向当地产业发展以及区域增长潜力方面。可以预测,目前的“抢人大战”不能做一锤子买卖,而是要打一场留住人才的持久战,一场决定各大城市未来和经济版图重塑的持久战。

新版“抢人大战”凸显城市高维竞争

从抢人到抢人才,从争人力到争智力,新一轮“抢人大战”凸显城市的高维竞争。但在火爆落户潮的背后,是多个城市房价攀升、公共资源短缺、就业岗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新引进人才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如何在“人口冲击”下继续安居乐业,已引起人们的讨论与思考。

各地抢人才频频祭出大招

给钱、给房、给户口,“抢人大战”风起云涌,各地收获颇丰,将大量人才收入怀中。

今年第一季度,西安市市外迁入共244978人,其中博士以上392人,硕士研究生6689人,本科74960人,大专50233人,中专、技校17796人,其他人才引进9851人。对比2017年第一季度,西安的落户人口数同比增长近10倍。

在武汉,2017年实现大学毕业生留下创业就业30.1万人,新落户14.2万人,均创历史新高。今年一季度,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已近10万人。

记者梳理发现,在这场空前的“抢人大战”中,城市管理者的角色在无形中发生着改变:西安、成都、长沙、郑州、南京、石家庄、厦门、杭州等城市都出台了“保姆式”的留人政策,从落户到住房,从生活补贴到创业资金,一揽子的优惠政策对人才极具吸引力。

落户政策曾是阻碍人才自由流动的一个主要障碍,方便人才落户成为各个城市向人才敞开的第一扇大门。天津的“海河英才”计划在人才落户上改革力度较大。石家庄的人才落户手续相当便捷,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人才及高校毕业生凭身份证、毕业证即可办理落户手续,公安部门即报即批、当日办结。而作为大学生最为集中的城市,武汉实行几乎零门槛落户,推行“社区公共户”“人才住房券”等制度。

在当前房价高企、购房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以房引才”可谓是诚意满满、切中要害。例如,郑州首次购房补贴政策,博士10万元,硕士5万元,本科毕业生2万元。此外,各个城市还提供面试、生活等各类补贴,体现了城市在细微之处的温暖和关怀。例如,厦门对符合条件的人才按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发放生活补贴。

此轮“抢人大战”与过去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抢的“人”不同。过去各地抢工人,抢的是人力,而此次抢人才,抢的是智力。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才红利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更重要的要素,特别是高端人才将有效引领城市的跨越发展和创新发展。在未来,一个城市如果集聚到最顶尖的人才,就抢占了发展的制高点。

武汉市招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共有8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120万人,占城市人口总量比例超过10%。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的最终目的,还是为留住大学生,改善城市人口结构,提升城市人口高学历、高素质群体比例,积攒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与希望。

河南省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认为,此轮“抢人大战”是对城市的整体提升。例如,郑州有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原城市群,越来越需要大量高端人才参与。但郑州目前只对本省人才有吸引力,对省外人才吸引力较弱。因此,此轮“抢人大战”中,郑州瞄准的是高层次人才,以此来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形成人才和发展的正向循环。

“人才大军”冲击城市公共资源

武汉市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留在武汉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就是一个庞大的购房刚需群体。加上房管部门对新房限价,因此现在新盘都不愁卖。

在西安,从2017年开始推行的户籍新政,让西安市的房价一路水涨船高,全市房屋均价迅速破万。

在住建部近期约谈的房价上涨较快城市中,西安以11.2%的涨幅位居前列,哈尔滨、成都、长春、大连等城市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抢人大战”。可见,人才落户政策的宽松与房价之间已经产生较为明显的关联。

对此,一位经济开发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抢人大战”事实上在当前阶段还承担着为地方政府拉动土地财政,减少房产调控对地方经济影响的责任。

大量新人口的涌入也在考验各个城市的管理能力。矛盾最先出现的是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少市民对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表示了担忧。

“人口大量涌入,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上学的问题。”家住西安市雁塔区文艺路附近的市民赵先生说,“虽然市里明确表示会新建学校,但毕竟需要一段时间,对今年9月开学会不会造成影响,现在谁也说不好。”

除了教育,医疗资源面临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各大城市对于医疗资源的争夺逐渐激烈,但“抢人大战”的主角多是二线城市,在高端医疗人才竞争上本就不具备优势。一些城市在基层医疗服务方面还存有缺口。

此外,一些抢人的二线城市财政情况也不容乐观。实际上,以现有的公共财政支出很难完全满足新进市民的配套设施投入。西部某市的一位基层公务员表示,该市目前的政府财政负债率较高,公共设施的资金缺口很难在短期内补足。

新老市民出现对立情绪

有的老市民开始担心房价过快上涨后会带来物价上升、生活成本激增;还有的则开始关注“高考移民”等现实问题。同时,一些地方对引进人才所提供的优惠政策、特殊措施让不少在当地打拼了一辈子的老市民“眼红”,客观上助长了对立情绪。

以武汉为例,最有“含金量”的优惠政策主要是为新毕业大学生提供人才公寓以及8折购房。武汉市“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政策中明确,每年建设、筹集50万平方米以上人才公寓,5年内满足20万人的租住需求。这项政策一经出台,就受到新落户人群的欢迎,但部分老市民却觉得对于新进人口的照顾幅度过大,并不公平。

西安老市民张超贤是刚需购房的人群,但现在,他已经无力面对高昂的房价。西安的新市民王先生则表示,尽管一年多以来,这座城市的政务服务、投资环境、社会治理都有长足的改观和进步,城市形象也比较友好开放,但相较于北上广深,城市的整体优势不足,新市民用高房价的代价换取不到足够满意的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选择落户并不代表会一辈子留在这里,如果西安上涨的只有房价,那么具有高知识、高技术、高素质的新市民,最终还是会选择用脚投票。”

对此,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石英认为,各城市发力“抢人”所做的是长线规划,是在为未来的发展做人才储备。“但原有的城市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的平衡被打破,短期内会造成一系列直观与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老市民与城市一起,逐渐消化、吸收,共同去接纳新市民的到来。”石英同时指出,“抢人大战”良性发展的前提是地方政府必须在民生相关领域加大投入,同时满足新增人口和原有住户的需求。

变“政策引才”为“环境留才”

人才,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必将在较长时期内成为城市间、区域间竞争的核心与焦点。短时间的政策驱动会带来人才扎堆落户,但要真正留住人才、才尽其用,还需要城市管理者变“政策引才”为“环境留才”。当下,抢人的城市应把重心放在公共服务建设上来,用公正高效的行政管理来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用安全放心的法治环境来强化人才的扎根信心。

发展产业才是吸引人才的根本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前不久表示,随着各大城市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新增就业岗位多、人才需求量大,对人才的竞争成为必然。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人才新政,支持大学生落户,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是对过去“重物轻人”的传统城市发展观念的调整。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往城市发展更多是依靠资本和产业推动,人才的作用并未真正被放在第一的位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薄文广认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以人才结构调整为基础,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人才转型升级为前提。

当前,产业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吸引人才的根本。城市的产业形态决定了其能够吸引的人才类型。比如武汉、郑州等地,制造业发达,又是区域中心城市和省会,各方面的人才需求都比较大。而在珠三角,如佛山、东莞等地,吸引的人才则集中于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经过优惠政策的比拼交锋,人才关注的焦点已经发生变化,更多地从户籍和住房转向区域增长潜力、产业发展状况和工作机会。在北京从事动漫设计工作的王先生最近在考虑回到家乡郑州发展,但对于郑州的行业发展现状有较多顾虑。“郑州的动漫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北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担心回去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多位专家认为,此轮“抢人大战”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场持久战,一场决定各大城市未来和中国经济版图重塑的持久战。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翔说,从目前人才对城市选择和人才的流动方向中,可以一窥近年来城市经济地理格局,且这一格局正因“抢人大战”而重塑。“能够吸引人才、把握人才、用好人才的城市,不但会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获得优势,也能够提前锁定未来。”

“环境留才”:梧桐种好凤自来

总体上看,“抢人大战”将推动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人才的利用效率、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在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有促进作用。“进入新时代,创新发展越来越依靠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天津市西青区委组织部部长李东升说。

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各地的抢人政策主要目的是把人吸引过来安家落户,至于抢来的人才在当地后续生活保障和事业发展等激励机制上还少有涉及。这其实不利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行建议,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必须跟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和楼市调控政策结合起来,避免人口大量涌入超过城市的承载力,出现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应更多地着眼于人才红利的释放和产业升级。各地政府要在规划、培育有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上下功夫。

“和发达城市相比,拼财力并不是石家庄招才引智的优势,但石家庄打的是事业平台和优质服务牌,招才着力点是围绕当下和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的。”石家庄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田镜湘说,“其实,真正的人才不是争来的,而是靠发展环境和事业平台吸引来的。”

石家庄人才绿卡A卡首批持有者、天泉良种奶牛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树静博士的选择印证了田镜湘的上述判断。他表示,一个城市对高端人才最大的吸引力,是要有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天津则在“环境留才”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天津以家庭为单位实行“保姆式”服务,服务对象由过去只针对人才本人,拓展到人才的父母、配偶、子女,覆盖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期解除人才后顾之忧,增强归属感。政策支持从对准人才拓展到对准平台,对创新项目、研发平台、产业园、创业园、工作室等提供直接经费资助,让人才创新创业有项目、施展才华有舞台。

恶性竞争的“丛林法则”下谁最受伤

目前,二三线城市纷纷加入“抢人大战”,优惠政策层层加码。这被一些媒体描述为“拿命欢迎你”。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不断升级的抢人大战已经出现了跑偏,甚至恶性竞争的苗头。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之下,人才资源的流动在优惠政策多的大城市与财力有限的中小城市之间呈现出“极化”趋势,无序竞争将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你给200万,我给1000万”

层层加码的抢人政策让各城市都倍感压力,特别是“新一线”城市对二三线城市的实力碾压,加上马太效应助力,让二三线城市感到“很焦虑”。

“我们原本制定了人才工作5年计划,想稳扎稳打。但是抢人大战突然升级,逼着我们不得不继续拿出更多新举措。”长春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一名干部介绍,4月16日,长春市推出突破性人才政策,对高端人才以奖励方式实行“个税返还”,市区两级财政每年为此需要拿出3.2亿元。

“纵向比较,吉林省人才政策相比过去发生很大突破,但横向上,和南方一些省市比,还是没有优势。”吉林大学党委人才办主任姚毓春说,以吉林大学为例,学校自身给出的人才待遇在全国42所双一流高校中排名属中等偏上,但加上各高校所在省的配套,排名就下滑到30名开外了。

2月,吉林省发布18条人才新政,最高给予200万元安家费。这是反复考量,尽了最大财力所能给出的政策,但是广州已给到了1000万元。

此轮抢人才,是各地区通过劳动力的升级换代来应对老龄化加剧的一种表现。然而,作为劳动力输出地,东北和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在上一轮人口流动中没有享受到人口红利,此次“抢人大战”如果仍无法分一杯羹,后续发展将更加艰难。

无序竞争导致“负和博弈”

记者调研发现,无序竞争已经导致一些乱象发生。由于引进成熟人才是人才争夺战中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因此挖人现象十分普遍。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挖,北上广深到省会城市挖,省会城市到二三线城市挖。甚至同城间的两所高校间也互相挖。

过去4年间,中科院长春应化所7名杰出青年学者被挖走,吉林大学被挖走的人才几乎可以再办一所211大学。“将高端人才从一所高校挖到另一所高校,全国人才总量并没有增加。而且,高端人才需要团队配套,重建团队不仅浪费金钱,也浪费时间。如果只从数量上看,是零和博弈,但从效果上看,是负和博弈。”姚毓春表示。

渐趋白热化的“抢人大战”,还打乱了正常的人才工作节奏和部署。为了抢占先机,一些地方狠下血本、剑走偏锋,个别地方纯粹跟风,为了引才而引才。还有的地方费尽心思挖人后并没有认真使用,出现引进人才闲置的情况。

某高校引进的一位“千人计划”专家只是被当作学校争创“双一流”的指标,来的第一年连研究生都没让他带。还有一位专家表示,被引进后“水土不服”,因为当地产业和人才限制,后期配套跟不上,专业特长很难发挥出来。

一些地方出台政策时,对城市承载能力、相关产业配套等来不及认真考虑,政策出台后又不断“打补丁”,严重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

各地优惠政策层层加码,助长了个别人才逐利的心态,出现了一些“政策候鸟”。一些所谓的高端人才,在不同城市摆出创业架势,当地给奖励就注册,不给就走人。去年,相关部门组织“院士江城行”到吉林市走访,当场就有专家表示“你们钱给的太少了,才100万元”。从事基层人才工作的干部对此忧心忡忡:各地争相搞“院士经济”“千人经济”,有的给500万元,有的给800万元,诱惑很大,引进的人才其实很难安心工作。

“抢人大战”须理性降温

“各地争夺人才本是好事,但如果缺乏统一协调,搞成‘价格战’之类的恶性竞争,那就偏离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鼓励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流动的精神,或将进一步加剧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一位组织部门的干部称,人才竞争不能完全遵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应从全国层面上进行区别化、精准化的统筹协调。比如,国家应鼓励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及沿海地区参与世界性人才竞争,去国际上抢人。杭州、武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是此轮人才战最激烈的地方,应及时盘点收获、放缓节奏,把好的体制机制做法总结提炼,进而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借鉴,而不只是继续拼财力。

“人才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是市场规律,欠发达地区现在的努力都是逆规律的,这样逆规律的事情只靠地方自己做,太难了。”东北某地级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说,国家在人才工作上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和重点学科支持力度,以此为平台,助力这些地区精准吸引高端人才。

“靠砸钱引不来黄大年式的人才。”姚毓春认为,在人才舆论战中,应淡化政策优惠和利益吸引,更多宣传典型人物,提倡“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奉献精神,提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拼搏精神。吉林大学以学习黄大年为契机,在“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之外,提出“理想信念留人”,初步扭转了人才净流失的局面。

“抢人”更需暖心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据不完全统计,已有50个城市出台相应举措,投身这场“抢人大战”,力争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不落伍。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抢人”并非首次出现。

本世纪初,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加工制造业发达地区,每年春节前后都会陷入争抢熟练工人的局面。地方和企业组织专列、班车甚至专机,送工人回中西部家乡过年,节后再接到厂里继续上班,避免工人被其他地区抢走。

眼下,“抢人大战”的对象从熟练工转变为大学生等高学历、高技术人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生产线机械化智能化日益普遍,商业模式、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突破比熟练操作更能大幅提升劳动效率。因此,掌握更多创新技能的大学生就成了香饽饽。

大学生流入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强弱。当前和今后的“抢人大战”,成功的关键在于“开门引才”与“筑巢留凤”两者并举,缺一不可。开门引才就是打破过去的户籍等限制性门槛,尽可能引进更多大学生;筑巢留凤则是在城市就业岗位、发展机遇、公共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群体提供“留得下、不愿走”的充分理由。

值得关注的是,当下以降低落户门槛为主的开门引才举措,见效快,但短时期带来的冲击也大。城市管理者不得不出台政策“补丁”等方式予以修正。从中长期来看,单纯以户口或购房资格作为“抢人”筹码,最终抢来的将会是一批“陪考者”和“投资客”,这与“抢人”的初衷南辕北辙。

因此,未来“抢人”的重点应放在筑巢留凤上。这需要城市加强科学规划,长期经营,培育出代表行业未来方向、能提供优渥薪资水平等“符合大学生胃口”的朝阳产业;着力建设便利的交通环境、宜人的居住环境、多元的文化空间和可成长的生活工作空间。

“抢人”更需暖心。很多大学生直言,选择哪座城市,看中的是工作职位、发展前景,而非单单一纸户口。所以,更好的薪水、更多的机遇才是大学生大量流入并且扎根的必要条件和关键筹码。期待更多城市做好内功,放眼长远,积极筑巢留凤、“抢人”又暖心。 据《半月谈》

2018-06-14 5 5 甘肃经济日报 c69469.html 1 从抢人到留才:决定城市未来版图的持久战 /enpproperty-->